21:15~23:00
百珊Fun音樂
2023/12/21 (星期四) 時長:00:45:12
當世人盲目,把美玉看成糟柏,我了解你們的焦心,但請聽我言......
2020/08/12 (星期三) 時長:00:04:59
蘇格拉底認為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德行有許多共同之處,
因此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也是擁有完美人格的人必須具有的德性。
讓我們從這四個基本德性來看國家、社會和個人,歡迎收聽。
2020/08/12 (星期三) 時長:
蘇格拉底認為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德行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也是擁有完美人格的人必須具有的德性。孔子在《禮記.中庸》認為智、仁、勇是天下的「三達德」。史密斯在兩千年後提出的「審慎、公平、仁慈的德性」,明顯是受到蘇格拉底的影響。讓我們從這四個基本德性來看國家、社會和個人。
2020/08/07 (星期五) 時長:00:04:09
在我們還沒成功地達到理想的境界前,天下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大家只孝敬自己的父母,只愛護自己的子女,生產和勞力都為自己,上位者把職位傳給自己的子弟,築起城郭、挖掘壕溝來維護自己的領土,按照禮儀訂立法令,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倫理,讓有品德和勇敢的人得到鼓勵。
孔子把這樣的制度叫做「小康社會」,作為邁向大同社會的過程。
詳細節目內容,歡迎收聽。
2020/08/07 (星期五) 時長:
這一集節目要延續上一集主題,來談邁向大同的小康。孔子曾描述所謂的小康社會,目前我們還沒有成功推動治理國家社會最理想的原則,達到最理想的境界。究竟要如何達到理想的情境?而現在來看當年孔子的期望,當今社會又達到多少了呢?
2020/08/05 (星期三) 時長:00:04:53
今天為各位介紹孔子在《禮記》禮運大同篇提出的「大同論」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歡迎收聽!
2020/08/05 (星期三) 時長:
孔子在禮運大同篇曾經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或許這是治理國家的最理想狀態,而在現今社會,什麼又是我們理想的社會呢?
2020/06/05 (星期五) 時長:
中國思想裡,墨子被認為是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墨子認為「萬事莫貴於義」開宗明義表明,沒有任何事物比正義更可貴。又說「義者,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他認為「義」和「利」是合一的,而且「利」是判斷「義」的尺度。他講的「利」是「立功之利」,包括了父子之間的孝慈、兄弟之間的和友、君臣之間的忠惠、鄉黨之間的誠信。因此「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可以說是「義」的彰顯,這不正是追求共同的快樂,減少共同的痛苦嗎?這和邊沁功利主義的觀念一致。墨子更指出為天下興利除害的做法就是「兼相愛,交相利」,就是博愛和互利。「斷指與斷腕,利於天下相若,無擇也;死生利若,一無擇也。」認為正義追求的是最大的共同福祉。但墨子的義與儒家的主張有所不同,孔子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主張「義」是「人之正路」,甚至表示「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孟子去看梁惠王,告訴他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漢朝董仲舒說:「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也是把「義」和「利」分開來。詳細節目內容,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