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19:00
科技領航家
主持人: 彭宗平
2015/03/09
21:15
本集繼續邀請前台中高工、台中高農的陳金進校長,從課程、教材跟實習三面向,探討務實致用的高職教育,如何讓台灣人才與台灣產業接軌、再創經濟奇蹟。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討論的議題是教育與人才培育,上個禮拜我們邀請到前台中高工、台中高農的陳金進校長,來這裡跟我們討論高職的技職教育。他特別提到高職跟科大的銜接,尤其課程上面如何做出明確的劃分,是很重要的一個議題。當然因為升學管道的暢通,原來高職兼具有「職業準備教育」跟「升學準備教育」這兩個功能,現在慢慢變成是以升學為導向,這也影響到高職原本務實致用的宗旨。
今天我們特別請陳校長繼續跟我們探討務實致用的高職教育,我們知道,包括課程、教材跟實習這三個面向都是很重要的。
1. 高職要務實致用,必須重視實習
來賓陳金進校長(以下簡稱陳): 各位聽眾大家好。務實致用是技職教育一個主要的核心價值,也是主要特色。如果失去這個特色,那跟高中就沒有兩樣。所以基本上社會所批評的、所期許的,當然是希望高職回歸到務實致用的基本價值之上。
上一集我特別提到,高職這幾年來過度的普通教育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課程。我一直談到課程,因為課程影響到整個教育的內容,教育的功能、目標都由課程決定,甚至包括教學的設備,都是由課程而來的。所以課程如果能夠再做一個變革,這個變革不需要做太多的變化,只要能夠適度的減少理論課程,增加實習的實施,就有幫助。只要把比較深的理論課程,留在科大的時候再來授課,高職跟科大之間就能產生功能上的區別。
高職要達到務實致用,著重在整個實習的課程。我們必須瞭解,或許表面上看,實習課程只是在做一門技術的養成,其實不然。以我多年的觀察,學生許多的人格特質,包括敬業的態度、職業道德、創意等等,還有最重要的刻苦耐勞的習慣,都需要長期的培養。這種培養,除了要靠我們一般學校的生活教育、社團活動、還有其他課程之外,很重要的就來自於實習課程。 彭:不過好像現在實習課程的時數,已經被大幅縮減了。 陳:都縮減了,而且在高職的老師當中,大部分都想教理論課程,整個實習的課程大家都不太喜歡教。為什麼呢?因為目前高職的整體課程架構,實際上是因應進科大的升學之用。所以如果能夠在理論課程適度的減少,開通論性質的課,意思是說,把幾個學科所需要的基本理論涵蓋進來,濃縮成少數的通論課,至於比較深奧的部分則留在科大。這樣的話,就能夠挪出更多的時間來做實習課程。
因此要務實致用,第一點就是高職的課程要改變。第二點,是要解決實習課的問題。當然攤開來談,教育部現在推動的技職教育再造計畫,值得我們鼓掌。這裡面談到對產業界的配合、產學合作這些,著力蠻多,這個部分我想不必再多說。但我想談、想解決的是基本價值的問題,高職的實習,很重要就是必須要回歸基本功。今天我們高職的目標比較不務實的地方,就是我們過於好高騖遠。怎麼說呢?就是把基本的核心技術方面,我們把它忽略掉,每天都看高科技。高職的課程裡面都是走這個部分,然後基本的部分呢,就相對忽略掉,這很糟糕。我一直推崇台灣企業家上銀科技公司的卓董事長,他的觀點就是回到基本功。
2. 高職教學目標,應回到養成基本功! 彭:您是說卓永財董事長。 陳:對,卓董事長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企業家,他說沒有什麼叫傳統產業,沒有什麼叫精密工業!他一直認為高職要回到基本功,就是你不需要學得那麼多,也不需要學得那麼雜,能夠回到基本功就好。所謂基本功,就好像我們在打太極拳,馬步要蹲好,學國際標準舞也是一樣,你的基本功好了,其他花俏的部分自然會學到。
今天如果我們在高職,為學生奠定很紮實的基本功,未來他高職畢業以後,不管到科大繼續進修或到產業界裡面,他只要經過非常短期的訓練,就能夠迅速更加精進。這就是我一直呼籲的,高職一定要回到基本功。我看日本的教育是非常務實,不像台灣的教育,眼睛所看到的都是要高科技。當然,現今的技職教育確實要跟科技結合,但是要解決問題,我們必須先把務實的部分做好,然後再談高科技的部分。有些高科技的內容,甚至根本不需要著墨太深。 彭:但是現在經歷過95課綱、98課綱之後,再往前走的話,您覺得會有重整的空間嗎? 陳:高職的課程結構一定要朝這個方向來改,如果不改,恐怕現況還是會存在下去。 彭:常常有人說,現在高職學生學的是花拳繡腿,就是基本功沒有,但是學了一些花拳繡腿,您同意嗎? 陳:在某一方面我是同意這個看法。為什麼?因為他實習的時數壓縮,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實習時數壓縮以後上什麼課呢?你看學校所開的課程,有些甚至於是大學、研究所的課程啊!平心而論,需要在高職階段來做嗎?
另外一個,就是實習設備的問題。今天我想很多人都在說台灣高職的設備──教學的設備太差,我覺得這句話需要做一個反省。為什麼我們每一次課程改革,政府都要花幾億、幾十億來買設備呢?幾年以後,這些全部變成廢鐵,全世界沒有這麼浪費的國家。我們今天看到台灣的技職教育,包括科大也好,其實我們的設備是全世界第一流的。我們走過美國、走過日本、走過英國、走過很多國家,比較一下就會知道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重點在於,高職階段的目的是培養基本功,並不需要太多最新的設備,也不必處處要跟產業界看齊,那是不可能也不切實際。
今天我們看到,不僅我們目前的課程造成對基本功的忽視,連設備的添購也是好高騖遠的。我想提醒教育部,設備應該是根據我們的目標、根據課程而來的,但是現在不是,我們現在課程還沒有頒佈,學校的設備已經在買了。所以我呼籲,在高職階段錢應該要花在刀口上,務實致用不但讓學生所學更為紮實,同時也帶來經費的節省。我一再呼籲經費不宜這樣的浪費。因為現在我們聽到很多教授到高職參觀以後,他們會非常驚訝的談到,高職的設備甚至超出在大學、研究所階段的設備。這個部分就讓我們要重新思考,如果高職一味的追求時尚,將永遠達不到務實致用,學校跟企業界、產業界永遠沒有辦法match(搭配),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永遠都要注重基本功,這才是最務實的一個方法。我跟上銀科技的卓董事長一樣,我們同樣都是持這種觀點。
3. 高職產學合作與行政院人力規劃平台 陳:其次在產學合作方面,由於高職學生的特質,基本上是比較著重在技能傾向,所以目前所談到的加強產學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台灣的產學合作,我認為最務實的還是在「建教」,發展多元的建教合作方式,讓它多元化。包括高職、包括技專院校,都要有好的建教合作,甚至產學合作的多元化方式,這樣做,未來我們才能補上整體產業的人力需求。這才是讓高職學生的所學更為充實,最可靠的一個辦法。當然這裡面還有很多關鍵,我一再呼籲,行政院必須成立一個有關人力規劃的平台,去統合教職、職訓及產業等面的協調合作事項。 彭:對,人力資源規劃的一個平台。 陳:因為建教合作涉及很多問題,包括建教合作辦法、勞基法等等,也牽涉到整體上國家如何規畫人力,哪個行業大概需要培養多少人數等等,這些問題恐怕都需要克服,,才不致多頭馬車,甚至相互掣肘。
4. 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帶來的衝擊 彭: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知道實施12年國教以後,高職這個名稱其實已經消失了,現在高職已經改名叫做技術高中,原來的高中叫普通高中。但是我們直覺上會感覺到,就是12年國教實施之後,高職可能會被邊緣化,因為傳統上它就已經是一個相對弱勢的體系。所以12年國教之後,大家也擔心,過去我們非常亮麗的技職教育,是否會受到負面的影響。想請陳校長是不是可以根據您的經驗,跟我們談談將來高職的因應之道。 陳:好,有關12年國教,我們社會各界討論的很多,但基本上我是認為,如果政府實施一種制度,在實施開始就沒有受到很大的信任,而且我們也預估到會衍生出許多問題的話,我們會直覺判斷,這個制度恐怕要很慎重地再做檢討。12年國教理想性質相當高,但我們看到12年國教所提出的這種理想,包括減輕學生的壓力,還有減少明星學校等等這些願景,事實上都沒有達到原來的目標。而 且民眾疑慮甚多,所以基本上對高職來講,我想有幾點是值得討論的。
台灣的高職教育,事實上在制度上沒什麼問題,但最主要是整個政策的改變,曾經為台灣技職教育的發展,帶來兩次很大的傷害。第一次十年教改,幾乎把整個技職教育幾十年建立的體制完全破壞。第二次就是12年國教所造成的影響。第一個影響我們可以看到,高職逐漸地被邊緣化。從這一兩年高職招生的情況,可以慢慢發現,本來高職這過去十多年已經有逐漸在抬頭的趨勢,但這幾年又逐漸下滑。
第二個是免試入學對教學的影響。不管是高中還是高職,免試造成一個很嚴重的潛在影響是什麼?是學生的學習意願的低落。或許我們太過於高估免試的好處,但是我們沒想到免試之後所造成的,學生在整個學習動機方面的弱化。免試的用意,是為了減少學生的壓力,但我們看到鄰近的國家,其實學習上的壓力,我看不會比我們台灣原本的制度還少。 彭:很多人說要快樂學習,可是另外一方的觀點是說,學習是沒有快樂的,必須要付出代價才行。 陳:另外一個很嚴重的問題,12年國教實施免試入學之後,我們發現在過去,學生程度的差異是發生在校與校之間,未來學生的差異是在一個班級之內。所以現在所有的老師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未來一個班級四五十個學生,他們的程度差異會拉大。教師如何在四、五十分鐘以內的一堂課,把這幾十個不同程度的孩子同時拉上來?這是很困難的。 彭:對,本來是因材施教,現在變成混材施教了。 陳:所以這一點讓人感覺到憂心,擔心整個教育品質是否會低落。但是不管怎麼樣,12年國教實施以後,我們可以看見有更多過去不太適合普通高中的學生,會進到高職這個體系來,我們如何讓這一批學生成為國家的人才,如何達到所謂適性揚才的理想,非常重要。所以未來如何讓高職跟國中的技藝教育妥善地銜接,是個重點。還有整個多元化的建教合作體系,恐怕是目前非常非常急需的,因為這一批學生他們的性向,很明確是不適合學術性向的,需要往產學、建教合作去發展。
基本上任何社會制度它都有利有弊,不過我們目前觀察12年國教,利還未必看到,卻已經看到有一些缺失可能會顯現。所以如果我們對台灣的教育還存有一絲的願景,應該及時對這項政策重新再做一個檢討,重新做一個策略上的檢討。如果能這樣做,我想對於台灣的技職教育、甚至整個中等教育、國民教育都會是一大福音。
5. 學年學分制、綜合中學制度的負面效應 彭:您剛才提到學生學習意願的低落,跟12年國教有一些關係。但是我所聽到的是,現在在推動所謂「學年學分制」,其實也相對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意願,而且讓老師在教學現場遇到很大的困擾,您是不是也可以跟我們談談這一方面的問題? 陳:好,這個問題非常好。學年學分制,是這幾年來所推出的高中職的制度裡面不是很成功的一項。我記得在有一年的高職校長會議,這個討論議題在小組討論中以全票對零票反對實施,但教育部卻一意孤行,很少有人贊成這項制度。 彭:全票是幾票? 陳:那個小組是五十票。 彭:所以是五十票對零票。 陳:這是當然的結果,因為我很少看到有校長贊同的。這種制度,事實上是很不符合第一線學校教學上的需要,同時造成學生學習意願的低落,讓未來整個教育的品質往下掉。所以我們真的必須要痛定思痛,來檢討已經實施這些年的學年學分制。 彭:是。 陳:另外談到綜合中學,我可以說,這又是台灣近年教改很重大的一個不當的政策。如同我在先前的預測,目前全國綜合中學大概95%以上全部回頭了。 彭:對,這個其實也是很殘忍的一個教育實驗。 陳:所以我們一再呼籲,以後政府在決策上應該考慮兩個面向:一方面是人民的信任度。台灣的人民不怕競爭,只怕不公平,這句話幾乎是顛撲不破的道理。任何一個教育改革,如果整個台灣的人民信任度沒有到那種程度的話,恐怕不易成功。
另一方面,教育的改革要注意到它的可行性。社會制度它是有機體、是有生命的,它必須紮根於本國的國情文化,而不能隨便移植的。我想我們近一二十年來的所謂教育改革,它的理想性是不容否認,但實際上為什麼都無疾而終呢?回顧過去,看看民國76年左右,教育部大力的推動12年國教免試入學方案由北高兩市來實施,大力的推,我記得是毛高文部長時代。 彭:那是很久以前了。 陳:如今安在?教育部有沒有做一個檢討說,到底它為什麼沒有能夠繼續下去?為什麼沒有符合當初的理想?這些都要考慮到。為什麼?推不動的理由在哪裡?所以今天12年國教會不會重蹈當初的覆轍,值得我們深思。
6. 對未來高職發展的誠懇建議:腳踏實地的教育。 彭:陳校長您在台灣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校長,因為您在高工的體系跟高農的體系都長期擔任校長,以您這樣的經驗對於未來高職的發展,您對教育部有沒有怎樣的建議? 陳:以高職來說,台灣的整個教育體系基本上是沒有問題,台灣的師資設備、學生、家長這些地方都沒有問題。基本上以下這幾點,我是特別建議:第一點,很重要的,在經費支出的部分做改革。目前在各校裡面最急切的問題是什麼?維修、維護經費的缺乏。所以我特別建議,教育部應該適當提撥學校的「經常門」這種經費,現在維修的經費是非常非常微薄的,我們的設備不斷的更新,但是它的維修費卻幾乎沒有。
另外一點,我必須再提出呼籲,政府如果再不解決各校的水電費負擔的問題,所有的實習與教學,效果上都會打一個很大的折扣。由於實習需要設備,設備一運轉,高職的水電經費需求就很龐大,但現在又面臨水電費繳不出來的共同現象。水電費交不出來,唯有從哪一個地方支出?從實習材料費裡面來支出。所以實習材料費原來有一百塊,可能現在花上三、四十塊甚至更多,是花在水電經費上。 彭:等於去補貼水電的經費。 陳:對,所以如果不幫忙學校解決設備經常維護的經費問題,還有包括水電費這些很切實的問題,其他的所謂教學、實習等,恐怕都會受到很嚴重的影響。解決這些問題,幾乎是所有學校共同的期望。
此外,除了前面提過一點關於課程統整外,還有類科的整併。事實上台灣高職的類科實在太多,而且也太雜,必須靠政府用統整的力量,對現有的類科來做一個統整。包括哪些應該整併?哪些該廢除?要做統整,才不會造成經費的浪費。
最後我要特別談到一句話,技職教育跟台灣所有的教育發展一樣,我們台灣需要務實、腳踏實地的教育,我們不要花俏。台灣需要一個正常發展的教育,不需要動盪。二三十年來,台灣整個教育體系一直在所謂的教育改革之中動盪不安,我相信這絕對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所應該有的現象。今天我們許多主要的政策擬定得非常的正確,再加上目前學校的師資情況非常好,設備我們絕對不輸國外,如果我們整個技職教育在產學的合作、在垂直的整合,再包括橫向的整合能夠再加強,我認為技職教育還是可以恢復像過去的光榮,提供我們整個產業界的需求,我想這絕對不是夢。這是我一個在教育界服務四十多年的老兵,非常謙卑的一點願望。 彭:是,我們今天很高興請到陳金進校長來跟我們分享。其實他談的不單單是技職教育,因為陳校長也擔任過嘉義高中七年半的校長,所以他對高中跟高職的教育有非常豐富的經驗,而且有獨到的見解。他今天所談的除了高職教育的務實致用之外,對12年國教的實施情況也相當憂心,這也值得我們警惕。
當然在教育的現場裡頭,對於現在高中高職所推動的學年學分制,我們也聽到很多的聲音,就是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意願。而且老師在教學上,因為學年學分制的採行,反而沒有一個控制法來要求學生用功,變成老師在教學上面,感覺有點有心無力。這種無力感,對我們高職、高中的教育其實都是蠻大的一個挑戰。
另外一點,就是高職在過去實施所謂的綜合高中這個制度,我們也聽到很多聲音。綜合高中曾經是教育部大力推動的一個制度,但是實施成效好像也有待商榷。
我們很高興經過連續兩個禮拜陳校長的說明跟深入的討論,對台灣整個高職的教育有更深入的瞭解。今天的節目到此告一個段落,過去兩個月的時間,我們分別探討了大學教育跟技職教育,下個禮拜開始就要轉到國民教育。下個禮拜一上午七點半,《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