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社會,若是婆婆癌末,媳婦在旁照顧似是天經地義;可是同樣的情形在德國,媳婦反被投以質疑的眼光。這是台灣女兒、德國媳婦吳品瑜的親身經歷。

品瑜在2014年隨夫婿從上海搬到吉隆坡時,得知寡居德國鄉間的婆婆罹癌後,她決定獨自帶三名各1、12與14歲女兒,回去照顧婆婆。然而,德國屬於社會福利國家,擁有完善退休養老制度,以及周全的醫療、照護體系,由國家擔負急難救助與傷病照顧的責任。特別是德國著重個人主義,少有家屬會願意突然改變生活節奏與安排,投入居家安寧照顧的工作。品瑜的大女兒在經歷奶奶癌末照顧後,曾認真地告訴她︰「妳以後若是重病或病危,我會直接將妳送進醫院或安寧病房,而不要打亂我既定的生涯規畫。」

品瑜誠實地說:「其實我當時做這個決定是心懷不軌的。因為那時候跟先生的關係不是很好,我想藉由回去照顧他媽媽,也許會讓他感激我而修復彼此的關係。」沒想到,在那段居家安寧照顧的日子,品瑜看到她與婆婆同為「照顧者」的生命原型,展開一段自我療癒之路。

品瑜的婆婆是二戰期間,中德十一口之家的長女,被迫六歲開始就充當免費的勞務;戰後離鄉到西南德成為長媳,面對公婆暴力、小姑欺凌,甚至連長女也加入奚落與孤立她的行列;中年守寡,孩子分居各國;罹癌獨居,抗拒放下照顧者的身分,不願接受被照顧的事實。

同為長女的品瑜是目睹家暴兒,從小習慣用討好、付出建立自己的價值。「以婆婆為鏡,讓我再一次正視自己的過去、現在,甚至預言未來。如果說婆婆為我先走過了一段女人艱辛,那麼我是宿命地繼續接棒,或者重寫並活出新的故事版本呢?」

《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作者吳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