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

十個關鍵詞,也是十個環繞COVID-19而起的大哉問:汙名、人權、公衛倫理、WHO、CDC、中醫藥、道德模範、標語、隱喻、旁觀他人之苦。
醫療人類學家劉紹華,在COVID-19疫情期間,從占據新聞版面的各式紛擾中,整理出一個理解框架,引導我們認識疫病控制與社會文化、國家治理、國際競合之間的關係。劉紹華認為,歷史不乏新瓶舊酒,充滿張力的新爭議,背後也常見舊有現象和歷史遺緒,想避免悲劇不斷重演,宜對過往透徹回顧。因此,針對每一個關鍵詞,她均致力梳理歷史脈絡,輔以豐富田野事例,呈現出事情的邏輯與矛盾、複雜與縱深,不給予非黑即白的簡化答案。節目特別邀請劉紹華老師,親自和我們分享她的最新著作《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

《一本好書》

美國社會從大學到職場,正處於崩壞的危機當中。有害的觀念正從高等教育機構開始傳播出去,破壞了人文價值觀,使得不包容異議的現象加劇。並在更大的文化規模上,擴大了人們的分歧。
喬叟、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的作品竟代表迫害;美國歷史竟算暴政。教授若糾正學生的寫作文法和拼寫方式,或是雇主按自身需求設定聘用標準,竟被認為是種族和性別歧視!這種趨勢若延續下去,等學生進入職場,他們便會相信人們是由膚色、性別和性別取向來定義的,而基於這些特徵的迫害,就是生活在美國的感受。若有人想發表演講,挑戰這些所謂的校園政治正確觀念時,便會遭人使用暴力的方式噤聲。大學原本該是學習場所,如今成了培養受害者的溫床。
《美國多元假象》一書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人們堅信美國普遍存在著種族和性別歧視,這種想法已導致社會和學術界的多元化官僚文化如癌細胞一樣惡性擴散。多元化的行政官僚譴責社會重視成就的取向是種歧視,因此在招募學生和人員時,行政官員或公司主管會執行配額制,這等於是在教學生和成人把自己視為永久的受害者。節目特別邀請八旗出版社副總編輯成怡夏,為我們帶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