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何達睿,正在MIT麻省理工學院就讀。他達成了:當上資訊奧林匹亞國手、拿下金牌、申請到MIT入學的夢想三部曲。

 

然而,這樣的何達睿,在他最挫折的時候,夢想之路充滿不確定性的那一刻,他為自己下的決心卻是:為資奧的衝刺設立「停損點」,不惜休學一年,再失敗就認輸,回到學測的軌道。換句話說,就是「連失敗後的路都接受,而且想好處理的方法。」接著,他便訂下以百日為一期的計畫表,規劃五百天內各階段的目標,包括程式設計的訓練,也包括運動、飲食等方面的計畫,而且嚴格執行。

 

這是一個在逆境中力爭上游,終於成功的好故事。然而在過程中,從家庭出發,為何他爭取父母的支持,一開始那麼不容易?從學校的角度,為何台灣體制下的師長,堅決不肯放行?其中有個人的因素,也是升學的制度使然,何達睿如何突破?

 

再觀照到整個社會,何達睿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學寫程式,是天才的特例嗎?或是學習程式的年齡層真的在下修,也應該要下修?當Google資助「不插電」的程式教學,從小學生到成年人都可以學。台灣也開始有人推動,甚至進到偏鄉去教。青少年、小孩寫程式有什麼意義?對台灣的競爭力有影響嗎?何達睿以一個極年輕的「過來人」身分,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請聽沈春華為您發掘「青年競爭力」。

 

同場加映:沈春華在《春風華語‧聚焦台灣》的專訪現場直播:資奧金牌小子何達睿來了! > https://goo.gl/BVH6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