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節目邀請電光所資深工程師盧建均分享:救災利器–深紫外線可攜式淨水器的開發小故事。

台灣奇蹟思想起–工研院的小故事:救災利器–深紫外線可攜式淨水器

新冠肺炎疫情籠罩全球,我們要勤洗手、戴口罩,隨手用酒精消毒,也應該留意喝進身體裡的水,其中千萬不能含有損害健康的病毒和病菌。工研院長年研發創新科技,設計出「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與台灣知名飲用水、淨水設備品牌「賀眾」攜手推出新一代淨水利器,打造科技淨水的新高度。

「污染的飲用水,每年造成全球50萬人腹瀉死亡,再加上疫情來襲,人們更關注物體表面、空氣中的殺菌工作,在飲用水方面也變得更在意。」電光所資深工程師盧建均表示,面對未知的威脅,人們開始重視紫外線光殺菌技術,其中「深紫外線」是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NSF)公開承認的殺菌技術。工研院投入7~8年積極研發該項技術,在2016年做出第一顆深紫外線元件,將它用於可攜式淨水器中,代替傳統汞燈消毒殺菌,致力於水質的改善。

2018年,團隊進一步深化技術,以獨特 UVC LED 晶粒開發,搭配專利水流設計,做成一套「可攜式 UVC LED 流動水模組」,由於體積小、安裝簡便,因此可隨身攜帶,加上以太陽能充電即可使用,不僅適用於一般住宅,還能應用於災區的救難工作,幫助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取得乾淨、安全的用水,在2018年榮獲素有「科技產業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獎。2019年,UVC LED光源技術再度落實業界,建立全台灣第一條LED元件淨水產線,上、中、下游所有元件都在台灣製產。2020年,產品導入品牌龍頭「賀眾」,相關應用極具競爭優勢,成功推動了產業新藍海。

研究團隊不斷思考,這項科技除了與產業結合,或許也能運用在救災工作上,讓「災區的水」變成「可以喝下肚的水」。盧建均指出,一般濾水技術有三種,分別是物理(過濾泥沙、石頭)、化學(過濾藥物、氯氣)、紫外線(殺死細菌),「可攜式 UVC LED 流動水模組」能做到物理和紫外線淨水,可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產品。以颱風過境後的水質來說,水中可能飽含黃沙、碎石,這樣的水必須先行沈澱,取上面的水注入前置過濾器,將泥沙、髒污濾除後,再以紫外線LED殺菌,即可得到乾淨的飲用水。

盧建均進一步說明,「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的外型是一個藍色淨水桶,利用太陽能充電,無需電池耗材,滿電狀態下每天能提供80人、共240~320公升的潔淨用水,儲水量高達20公升,可有效降低水中的致病菌數,大腸桿菌的殺菌率高達99.9%以上。不僅如此,它的重量小於十公斤,組裝也相當容易,即使要前往電力不足、地形崎嶇的偏鄉災區,救災隊也能背著它順利挺進,幫助無水可用的災民。過濾後的水無需煮沸可立即使用,這不僅有效解決了弱勢族群常態性的用水安全問題,更成為偏鄉民眾的生活好幫手。

「做事情就是要全力以赴、不要想太多,努力地往前走。」盧建均回想一路上雖然艱辛,語氣中依然充滿熱情:「遇到很多挫折、或是想放棄的時候,在隧道裡可能看不到光,可是只要不放棄,持續向前邁進,還是會見到一線光明!」小小的「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大大展現了科技公益的力量,這不僅是集結眾人智慧的結晶,更是科技與生活緊密連結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