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20:00
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
主持人: 謝美芳
2024/07/18
0:11:25
台灣奇蹟思想起–工研院的小故事:工研院食農教育下鄉 用公益科技點亮偏鄉未來
過去,農業是在台灣經濟的命脈,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部分,但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許多偏鄉地區的農業知識和傳統技藝逐漸被遺忘,令人感到惋惜。工研院「科技下鄉公益計畫」協助中南部的國中小重新找回農業之美,也導入自行研發的農業資材應用技術,幫助校園建立自然食農教育場域,在地處理廚餘,達到減廢再利用的成效,進而落實資源永續循環的目標。
「我是民國96年進工研院,當時還在南分院服務,工作內容跟農業相關,早期在花東地區跟業者接洽、進行產業輔導,也為孩子從小扎根科學教育,所以我們這個團隊算是比較特別的。」工研院中分院資深研究員張景煇博士表示,之所以配合工研院的公益計畫提出申請,是為了分享農工整合相關的技術,也讓科學和品格教育在校園內開枝散葉,讓孩子們懂得愛護土地和自然,更重要的是有一顆疼惜自己的心。
「我們協助台中市大甲區德化國小舉辦科技自然教育體驗活動,在他們學校的示範田進行,用友善耕種的方式種芋頭。」張景煇博士表示,芋頭是大甲在地農特產,孩子們可以實地觀察芋頭的生長情形,也建立正確生態自然的正確觀念。芋頭採收之後,會產生格外品、芋葉梗等廢棄物,丟棄了實在可惜,因此團隊運用天然植物香氛揮發性成分的萃取技術,提取出芋頭的香氣,經過冷凝與油水分離後,取得專屬於芋頭的植物香氛精油與純露。「這些材料可以做成洗手的泡泡露、護手霜,孩子們都覺得非常有趣,還可以帶回家送給媽媽!」他強調,這項技術不需要化學藥劑,操作方法也很簡單,可以讓孩子深入學習廢棄物資源如何再利用,非常適合自然教育體驗活動。
除了德化國小,「科技下鄉計畫」也導入台南市的官田國小、西埔國小、南化國小,以及南投縣的爽文國中。其中,台南官田國小上半年度種稻米,下半年度種菱角,校長非常用心,設計食農教育溫室,種植番茄、草莓等豐富作物,因此團隊提供自開發的農業資材導入計畫,也和師生一起製作蚯蚓肥。此外,團隊更連結臺中市甲安埔社區大學、崇元文教基金會等公益團體,充分帶動地方特色發展,讓參與的師生、家長、民眾都深刻感受到科技教育的魅力。
張景煇博士進一步說明,研發團隊長期協助農民運用萃取技術,將產量過剩、外觀不佳的原料製作成各種產品,包含富含桶柑風味的風味水,或是以精油開發為清潔用品,都為農產品大大加值。此外,團隊在科學營中告訴孩子天然成分和化學成分的差異,可以從天然物當中萃取,用以取代市售商品的化學成分,採用有機無毒的方式種植作物,更是友善土壤的好方法。
「科技下鄉計畫」運用科技的力量,為偏鄉孩子點亮未來。秉持「用科技作公益,讓臺灣更美麗」的理念,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將持續串連企業和社福團體,貢獻自身專長技術為社會付出,讓善心公益之火生生不息,不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也讓更多人看見科技教育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