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桃園楊梅的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面積僅1.1公頃,是全台最迷你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其前身為自來水公司的731號戰備埤塘。因為它是戰備使用,水源獨立,位置又隱密,因此成為了許多生物的庇護所,其中最受矚目的物種就是台北赤蛙。透過台灣濕地復育協會近年的棲地營造,不只台北赤蛙的數量回升,也找回了埤塘的生物多樣性。

夜晚綠精靈台北赤蛙因棲地開發和農業型態轉變,族群數量正逐年減少。(照片提供:台灣濕地復育協會)

但台灣濕地復育協會不只維護保護區內部,更關心保護區外的環境狀況。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台灣濕地復育協會創辦人吳聲昱老師解釋,因為台北赤蛙有個特殊的習性,就是母蛙繁殖的時候,選擇的公蛙會是今年的新臉孔,若是去年就曾出現的公蛙,她便不會挑選;也因此每年入秋之後,雄性的台北赤蛙就會離開原本的棲地,去到其他地方。他強調,如果保護區外的環境也適合台北赤蛙生存,公蛙能出得去、進得來,族群量才能進一步成長,所以協會不只照顧保護區內,更和保護區外的高榮社區合作,推廣友善農業。

為了將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打造成為優質生態教育場域,台灣濕地復育協會舉辦志工培訓課程,讓在地民眾瞭解埤塘保育的重要性。(照片提供:台灣濕地復育協會)

台灣濕地溼地復育協會秘書長劉正祥表示,協會進入高榮社區舉辦了許多的農法課程,例如邀請桃園區農改場來指導土壤肥培管理。透過這幾年的努力,當地農田環境也有了改善,田間出現了久違的黃鱔、土虱,指標性的生物螢火蟲也回來了。

以養育赤蛙的優良水質來種植水稻,研發出「赤蛙米」。(照片提供:台北赤蛙搞米)

此外,高榮社區也成立環境巡守隊,巡護保護區周遭的環境。高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宋傅玉嬌指出,社區也在關懷據點安排DIY活動,由楊玉嬌老師帶領社區的爺爺奶奶,以草編的方式,編出埤塘裡的生物,帶入保育觀念。但觀念改變並非一蹴可及,志工陳玉珠表示,協會與社區攜手持續透過音樂會、小農市集等多元活動,不斷和居民溝通永續環境的理念,也凝聚了社區的向心力。

本集節目帶您看見桃園市高榮社區的活力,以及他們為了保育台灣赤蛙、經營美好家鄉的努力。

高榮社區巡守隊舉辦台北赤蛙音樂會,廣邀社區民眾參與,也透過活動溝通保育理念。(照片提供:桃園市楊梅區高榮社區發展協會)

巡守隊於台北赤蛙音樂會入口處,打造了Q版台北赤蛙花燈,指引民眾前來。(照片提供:桃園市楊梅區高榮社區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