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社會大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許多環境生態的NGO都在思考如何以更容易親近、更無壓力的方式,讓民眾意識到環境與生態的重要性,願意以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環境問題,甚至採取行動。

鄰近淡水河口的「關渡自然公園」,以軟性的藝術吸引民眾目光,自2006年起舉辦「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今(2023)年已是第18屆。受邀藝術家使用如竹子、木頭、種子、石頭、泥土、貝殼、麻繩、布料等自然素材,於公園現地創作,這些作品不只展現了藝術美感,也傳遞出對環境的關懷。

印度藝術家Shilpa Joglekar《生命之樹》,以竹子和雨傘布料製成,展現出它的華麗光芒,象徵著大自然無盡的恩賜,從滋養的水果和堅果,到賦予生命的陽光和雨水皆然。

今年藝術季的策展主題為「自然,作為一個禮物」,策展人廖柏森表示,自然是我們賴以為生的資源,也可以視為一個禮物,是生態系統交織出的環境,造就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型態。人類作為接受者,我們應當思考如何回應這樣一份禮物,與自然產生深刻的連結。

本屆藝術季邀請了5位國內外藝術家至園區創作,包括台灣藝術家陳科廷、張晏慈,蒙古藝術家Onongua Enkhtur,日本藝術家竹腰耕平,與印度藝術家Shilpa Joglekar。此外,今年第一次出現了由企業支持產出的作品,緯創資通的40位員工創作出《翼起祝福》,以漂流木打造各種鳥類,帶來對環境的祝福。

緯創資通《翼起祝福》,由40位志工同仁集體創作,主題圍繞公園四季拜訪的鳥,其中也穿插非屬關渡自然公園的鳥或猛禽,彰顯生態的豐富多元。

緯創的員工自主報名,成為志工,於七月份環境踏查,認識鳥類生態與外型;八月組成創作工作室,利用下班時間完成各自獨一無二的作品,展現出科技人的藝術才華。這些作品已於緯創人文基金會認養的二號賞鳥小屋外側進行展示,模擬鳥類棲息於友善環境,呈現人鳥和諧共處的美好景象。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關渡自然公園,透過藝術,感受大地之母無私的饋贈——自然。

藝術家陳科廷《承接》,以現地的土石、種子及自然材料建築成一集水、過濾的裝置,展示上下游山林及溼地的動態縮影。

藝術家張晏慈《等待時間慢慢落下》,透過裝置作品,促使觀眾產生互動關係與更細膩的體感經驗,像是觀察果實、小石子等物,並將其丟入裝置之中聆聽聲響,又或者靜靜的等待自然的風吹草動、等待時間慢慢落下。

日本藝術家竹腰耕平《台北之樹》,展示樹木的根部,看見這片土地的痕跡。

蒙古藝術家Onongua Enkhtur《編織世界的鬃毛》,在蒙古語中,「鬃毛」有著分散和忽視的涵義,所有被忽略的事物也需要一些關愛和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