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5~15: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袁常捷
2020/09/16
00:23:44
桃園海客協會理事長葉曾孟:「我要呼籲大家減少工業及生活廢水汙染。藻礁原本是魚蝦蟹貝的育嬰房,但工業社會一昧追求發展經濟,桃園藻礁成為時代的犧牲品,昔日餵養海洋客家的漁場即將消失。我們該省思要留給後代最好的禮物,是潔淨的海洋文化,還是汙染的海鮮文化!」
在眾多的海洋生態系中,藻礁生態系是被認定為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藻礁礁體有許多孔隙,成為「海洋生物育嬰房」,魚蝦長大游到附近海域,形成豐富的漁場。濱海客家人「海客」,靠著藻礁孕育出的豐富物種,發展出半農半漁,也就是「耕田」也「耕海」的海客生活文化。
您一定知道珊瑚礁,但您有聽過藻礁嗎?
藻礁跟珊瑚礁都是「生物礁」,即生物所建構的礁體。不過珊瑚礁的造礁生物為珊瑚蟲,每年可成長1公分,但藻礁是由藻類所建構而成的礁體,這些「石灰藻」能將海水中游離的鈣,形成碳酸鈣,以穩定的方解石結晶形式固定在細胞壁中,藻體層層堆疊、建構出石灰岩礁體。藻礁的累積速率非常緩慢,約每10年才會增加 1 公分。
在台灣,哪裡可以看到藻礁呢?最容易觀察的地點是桃園,從竹圍漁港開始至永安漁港27公里海岸皆有藻礁;另外新北市的石門、三芝與淡水海岸,以及恆春半島的局部海岸也有藻礁,不過還是以桃園海岸藻礁的分布範圍最為廣。這是因為古大漢溪從桃園出海,讓桃園多段海岸是礫石灘,為珊瑚藻附著生長提供了穩固的基礎。當中以位於小飯壢溪口至永安漁港間的「觀新藻礁」,是當中生長最好、礁體最完整的區域,也已經在2014年劃設為觀新藻礁野生動物保護區。
根據研究,桃園藻礁的造礁藻類主要為「殼狀珊瑚藻」,種類極多,在分類上屬於紅藻門、真紅藻綱、珊瑚藻亞綱。在2019年「大潭藻礁研究成果與保育」論壇,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劉少倫副教授發表,桃園藻礁至少有 24 種殼狀珊瑚藻,約八成為學界潛在未描述新種。
為了研究桃園藻礁形成的歷史,王士偉博士桃園沿海藻礁上選了23個地點進行岩心鑽探,發現藻礁的厚度最大可達六公尺,接著以岩心標本的定年結果,推估桃園藻礁大約從7600-7500年前開始發育,當時的水質和水溫等環境條件較好,石珊瑚生長繁盛,形成珊瑚礁基底;大約4500年前海水濁度變高,珊瑚生長受到抑制,才使得殼狀珊瑚藻取代珊瑚成為礁體的主要建造者,而礁體也由珊瑚礁逐漸轉變為藻礁。
在藻礁形成的過程,不但可以固碳,也造就出高豐富多樣的藻礁生態環境。因為藻礁礁體有許多孔隙,成為「海洋生物育嬰房」,是魚蝦成長的最好地方,牠們長大游到附近海域,就形成了豐富的漁場。在眾多的海洋生態系中,藻礁生態系是被認定為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
在這次採訪觀察,可看見珠螺、蚵岩螺、漁舟蜑螺、長牡蠣、黑瘤海蜷、燒酒海蜷等許多有殼軟體動物,無殼軟體動物則有石蟥。藻礁區最醒目的物種就是螃蟹,此次觀察到凶猛酋婦蟹、細紋方蟹、角眼沙蟹、股窗蟹、清白招潮蟹、網紋招潮蟹等。根據台大海洋所戴昌鳳教授研究,在一年四季的調查中,桃園藻礁區域總共發現有百餘種動物,其中魚類和甲殼動物有30餘種,軟體動物20餘種,另外有海綿、海葵、管蟲等其他各類動物,生物多樣性相當高;在潮池裡面,經常可發現大量的小魚及小蝦,顯示藻礁生態系是魚類和甲殼類的重要繁殖場和育幼場,對於海洋生物資源的繁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靠著藻礁孕育出的豐富物種,生活在這裡的濱海客家人「海客」,發展出半農半漁,也就是「耕田」也「耕海」的海客生活文化。以往的海客活用三種捕魚方式:沙岸人力牽罟、藻礁潮池、人工石滬,獲取充足的蛋白質,多餘的魚類還可以醃製起來。亦即藻礁生態系統所形成的漁業,建立了海客文化的資源基礎。
除了「靠海吃海」外,海客也就地取材打造屋厝。如本次造訪之葉家古厝以海岸的鵝卵石砌築牆基,以六包一的圓圈式砌成,石縫間以灰漿填補;石砛採用的洗石子亦使用海岸之貝殼打造。
本集節目專訪桃園海客協會理事長葉曾孟,帶您走訪目前桃園藻礁保存最完整的段落「觀新藻礁」,認識千年藻礁如何孕育出百年海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