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台灣的農村再生,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的故事,絕對是獨一無二的經典案例。

深溝的新農幾乎都是高學歷高知識份子,他們帶著自己的獨特與專業能力來到深溝,實踐「半農半X」的生活,同時豐富了整個新農社群的生態系。例如台大森林所畢業的青農任永旭,原本在花蓮光復鄉務農,後來在2018年移居深溝,進行古品種米復耕。復耕的目的不是為了食用,而是為了釀酒。

在任永旭的嘗試之下,吉野一號、關取這兩種古品種米的產量已經穩定,也已各自開發成清酒產品。現在他正進行雄町、台中65號的復耕,預計明年就會開始這兩種古米的清酒釀造計畫。

整個深溝社群的形成過程是非常有機的,成員之間也並非如同產銷班、合作社有完整的組織運作,穀東俱樂部發起人賴青松以網路時代的「弱連結」來形容。雖然是弱連結,但因為深溝的半農各有不同本領,因此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合作夥伴,像是任永旭以古品種米推出的清酒廠牌「漫慢地酒」,就是和慢島生活的執行長宋若甄共同創辦,並由深溝的新農林懿庭擔任行銷總監、深溝半農設計師吳玉婷協助行銷視覺設計。

賴青松表示,深溝經驗可以對其他農村輸出「關鍵零組件」,這個「關鍵零組件」就是透過平台或商業模式,處理新農來到農村的四件事:農地、住處、技術支援、陪伴。但在倆佰甲之前,賴青松創立的穀東俱樂部已經在深溝蹲點十年,博得老農的信任,這份信任才是奠定往後深溝社群發展的內在基礎。

農村要發展,首先要居民自我覺察,發掘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路。本週讓我們繼續探索深溝的半農理想國,如何走出半農興村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