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勞動節,將近20個包括生態、保育、勞工、原民、地方創生等各領域的公民團體,發起「照顧生態綠領就業」倡議,呼籲政府與企業投資生態綠領就業發展,才能讓台灣順利達成30×30目標。(相關聆聽:30×30讓生物多樣性淨零損失,台灣進度如何?

在台灣,政府已開始推動多項計劃以實現30×30目標。不過,許多保護區、濕地仍未能得到有效管理,部分生態劣化區域也因缺少人力與保育策略,無法有效復育。

19個公民團體於5月1日勞動節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與企業投資生態綠領就業的發展。

人才數量不足,與勞動環境與待遇有極大關聯。為此,發起生態綠領倡議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舉行網路調查,從約800份回覆結果可以得知,有意願到鄉村部落從事生態綠領工作的人員,除了看重薪水與環境之外,也重視社會的支持系統。至於期待的薪資區間,將近一半的受訪者回答5萬至6萬,將近兩成希望6萬到7萬之間。

生態綠領就業問卷調查結果,若以薪資觀察,有意從事生態綠領工作者期待的薪水區間,高於目前生態綠領工作的普遍待遇。

此外,保育事務很難一兩年就看到成果。但目前政府大多以短期的計畫招標計畫,委託民間組織進行棲地調查維護或環境教育宣導作業,不僅難以客觀衡量管理成效,也不利於人才的留任與培養。

新政府該如何投資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自然系統成為為一份有尊嚴、理想的工作?本集節目以NGO組織觀察到的生態綠領工作現況出發,提供可行之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