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週一就是除夕了,您想好圍爐的團圓飯要煮哪些料理、要採買哪些食材了嗎?其實,您的採買與料理行為,可是決定今年年夜飯是否「永續」的重要關鍵!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南門館現正舉辦「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特展,介紹臺灣多元族群的節慶料理,同時揭開節慶餐桌背後的故事,包含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海洋塑膠垃圾、糧損與廚餘、氣候變遷帶來的農業生產挑戰等議題。

人類世,是指地球最近的地質年代,更準確地說,是人類生活的這時刻。人類世造就了科技與繁榮,也對環境造成了傷害與破壞。

臺博館教育推廣組研究助理、策展人方慧詩指出,這次的「永續年夜飯」特展,是要帶領觀眾重新思考我們的年夜飯,來探索年夜飯從生產到消費這些跨領域、複雜的問題。展覽規劃四大展區,從臺灣多元族群的節慶料理開始說起,並介紹食物產地至餐桌的過程、海洋塑膠垃圾、糧損與廚餘、氣候變遷帶來的農業生產挑戰等議題,最後帶入臺灣各地不同社群進行永續餐桌行動,讓觀眾重新想像人、節慶餐桌與大自然的連結,希望能夠創造一個永續的節慶文化。

例如在「看不見的年夜飯」這個展區,就介紹了碳足跡、塑膠微粒、廚餘等看不見的「食材」,其中世界各國現在最關心的便是塑膠微粒問題。塑膠微粒在地球上幾乎無所不在,包含空氣、土壤、河川和海洋,而水體中的塑膠微粒可能藉由接觸或攝食的方式,累積在水生生物體內,再轉移至食物鏈上層的生物體。

美國亞利桑拿州立大學研究團隊於2020年發表報告指出,塑膠微粒可以被人體器官吸收,推估每個人每週大約吃進一張信用卡的塑膠量,且部分便累積在器官當中。這也可以讓我們思考,外帶年菜用了許多的塑膠與紙類包裝,能否設法減量?是不是有其他做法,可以讓我們兼顧方便、衛生以及環境永續?

另一項看不見的食材「廚餘」,一直是台灣回收處理的棘手挑戰。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有1/3的食物還沒進入人們的胃,就在生產、收割、運送、消費的過程中被浪費了,且超過50%的食物浪費是集中在餐廳及消費者端。大量的食物廢棄物,產生廚餘、溫室氣體排放等環境問題,造成地球環境的負擔。

環保署統計2020年全國一整年廚餘回收量逾52萬公噸,換算廚餘桶堆疊起來約12,000座台北101的高度。對比富裕的台灣,其實整個地球還有八億人處在飢餓狀態,可以窺見糧食浪費問題的嚴重性;加上非洲豬瘟疫情後禁止廚餘養豬,讓廚餘去化成為一大問題。

面對這些餐桌上的挑戰,我們該如何行動呢?方慧詩建議,如果要讓年夜飯變得更永續,第一步就是自己動手煮,從採買食材開始。

方慧詩提醒,採買時千萬別貪多,依照用餐人數人數,吃多少、買多少,精準控制食材的分量,便可減少食物浪費。採買食材時也別忘了攜帶您自己的環保袋,減少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便能減塑愛地球。

在農產品的購買方面,我們可以挑選友善環境耕作,或是獲得有機標章、綠色保育標章的產品,例如過年會出現的應景食材長年菜,也就是芥菜、刈菜,市面上已有有機或友善耕作的產品。至於年節餐桌上會出現的雞肉,也可以挑選友善飼養的雞隻,在低密度飼養的環境當中雞隻充分運動,不僅更健康,對環境也好。

年節餐桌上面,也可能很多主婦會準備烏魚子。烏魚子在原料來源可以分為野生與養殖二種,如果您沒有對「野生」的堅持,不妨選擇有口碑的養殖烏魚子,來代替不明來源的野生烏魚子。方慧詩提議,也可以買條「烏魚殼」,意即取過魚卵的烏魚肉,成為一種不浪費的「全魚利用」。

一頓年夜飯要「永續」,不只要從挑選食材下手,減少浪費也是關鍵。除了先前提到的依照用餐人數採買食材之外,真的吃不完的剩食,還可以發揮創意,隔天變身成為不同味道的美食。方慧詩指出,展場中也介紹了各民族的創意續食手法,例如越南人在端午節會吃巨無霸尺寸的粽子,吃不完便會放到鍋裡煎或炸,成為另一種風味的美食。

讓節慶餐桌變得永續,一點都不難!歡迎收聽節目,由臺博館教育推廣組研究助理方慧詩,帶領您了解永續年夜飯的概念,並思考如何跟家人一起動動手,改變這個地球,也讓自己吃得更健康、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