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收聽
18:30~19:00
科技領航家
節目動態:科技領航家
主持人: 胡忠信
2012/07/24
46:40
太平洋戰爭進入最後階段,美國政府發表波茨坦宣言,同盟國政府對日本下了最後通牒,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在記者會上表示:「波茨坦宣言是開羅宣言的老調重彈」,表示日本政府無意接受最後通牒,為日本埋下了難以挽回的危機。1945年8月6日,美國杜魯門總統決心在日本長崎投擲一個人類史上第一個原子彈。更多詳細內容請收聽本週的『與歷史對話』!
美國在南北戰爭後奴隸制消亡,西部資源得到開發,工業迅速發展,企業日趨擴大,小生產的傳統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當時經濟、社會和生產技術發展的客觀需要。泰勒等針對當時的客觀變化,對工廠、車間、作坊進行了一系列調查和實驗,尋求新的管理方法,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他根據多年的研究和實驗,在1911年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闡述科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當時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產生了巨大影響。 主持人並以福特汽車為例闡述泰勒式管理 詳細內容請聽本週的「與歷史對話」
2011/09/13 (星期二) 48:13
十七世紀,俄羅斯的疆土、海岸的聯繫實際上已被切斷。俄國北部和東部瀕臨海洋,盡管有著綿長的海岸線,但實際根本不能滿足經濟上的需要,因為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資源剛剛開發不久。唯一的海上門戶就是位於白海上的港口——阿爾漢格爾斯克,但它一年卻有九個月的結冰期。此外從白海到西歐國家的路程比從波羅的海長一倍。西部波羅的海和南部黑海這兩個海岸,堵塞了俄國的對外貿易之路。 然而,國家需要有出海口岸,否則國家注定要與外界隔絕,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會停滯不前,而對外貿易也就必然要依賴外商。 彼得大帝如何打開波羅的海出海口? 他怎麼把俄羅斯打造成陸上及海上的強國? 後來又如何把西歐的制度引進俄羅斯進行大改革? 請聽本週的與歷史對話
2011/12/13 (星期二) 47:25
在彼得大帝身上可看到各種矛盾的性格,急躁和冷靜;揮金如土和錙銖必較;殘忍成性與慈悲為懷;吹毛求疵又事事遷就;粗暴生硬又溫存體貼;小心謹慎又莽撞輕率。彼得就是用這種獨特的性格來處理國務、外交和軍事活動的。 時任法國駐俄大使儒埃爾回憶起彼得大帝親自參與救火的場景,他說:「我多次看見他第一個來到失火地點,雪橇裡帶上他的消防水泵。他參加全部的滅火工作。由於他的思想異常敏捷,他能立即判斷出應採取什麼滅火措施。他爬上房頂,哪裡最危險就到哪裡去。」 本集談俄國彼得大帝如何治國、如何進行大改革。
2011/12/06 (星期二) 48:25
公元1370年到1895年,共525年裡俄羅斯有329年在打仗,也就是說每3年中有2年在作戰。 光是彼得在位的36年,就進行了53次戰爭,平均半年多就要打一仗。 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的34年,也是戰火連天。她曾經得意地說:我兩手空空來到俄羅斯,我現在終於通過我的努力為俄羅斯送上了我的嫁妝,這就是克里米亞和波蘭。 在俄羅斯歷史上,幾乎和每一個鄰國都發生過戰爭,最早是抵抗外來入侵,後來連俄羅斯自己也成為入侵者。 在俄羅斯擴張的其間,貴族們獲得物質利益,人民獲得心理滿足。獲得的廣大領土有無經濟價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俄羅斯民族的內心感到安全。一直到20世紀初俄羅斯才停止前進的腳步。 當時它已經擁有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東西長達15000公里。當夜晚降臨西邊的彼得堡時,在東邊的海參崴,已經天亮。不過在彼得一世接任之前,俄國雖然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領土面積世界第一的大國,但卻也是一個封閉的國家。 在歐洲眼中俄羅斯是一片蠻荒、落後、野蠻,俄國的聲音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提出“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觀點的大哲學家笛卡爾,認為俄羅斯的重要性還不如神聖羅馬帝國中最小的日耳曼公國,俄羅斯被置於歐洲視野之外。
2011/11/29 (星期二) 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