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19:00
科技領航家
主持人: 彭宗平
2017/12/11
22:36
什麼叫品味?漢寶德教授說:「年輕人啊,你們就選一個好茶杯吧。」
文化部楊子葆次長,從捷運工程專業展開他的職涯,到外交領域擔任我國駐法代表、外交部次長,也關注國際文化交流,甚至擁有品酒師的執照,出了好幾本葡萄酒專書。這些多角度的發展,每一項都豐富著他的生活美學。
楊次長如何看待「美」這件事?為何他會舉漢寶德教授的話來闡釋?談到歐洲,只有古典樂或油畫才是美嗎?觀察生活美學,以國際經驗為例,有哪些出人意表的視野與角度?
紅酒有哪些文化密碼?延伸下去,楊次長如何看待西方人的浪漫與愛?又如何對應到中外的美學觀,看見台灣社會文化如何變得動人?如何激起靈魂的共鳴?
歡迎收聽!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涵蓋的議題包括國民性與社會文化、群我倫理與社會規範、西方社會借鏡、城鄉與環境美學、生活美學等。上個禮拜我們把議題轉到生活美學,邀請了文化部楊子葆次長,來討論東西方的生活型態與生活美學。今天我們還是要繼續請楊次長,來談生活美學的營造與邁向先進文明社會的連結。次長,歡迎您再到我們節目來。
來賓楊子葆次長(以下簡稱楊):彭校長好,大家好。
1. 體會細節中的美
彭:次長,您上個禮拜分享了您在法國工作、留學,對生活美學的一些體認,特別提到它是一種品味,一種選擇,然後也分享了日本以及台灣的一些經驗。但我們還是希望,再讓聽眾了解生活美學的定義與內涵。上個禮拜我說您是生活達人,到底您所認知的生活美學,它的內涵是什麼?假如台灣還有努力空間的話,我們怎麼樣實踐生活美學?
楊:其實我覺得哪裡都有努力空間,台灣也不必自貶身價。但是我覺得重點在於,你到底在不在乎?然後,你在乎的是什麼?是吃飽而已嗎?以飲食為例好了,其實台灣是有進步的,譬如說,我最近到台北市政府去洽公,到底下的自助餐廳去吃飯,發覺自助餐的碗已經全部改成不銹鋼碗,全套不銹鋼的湯碗、餐盤,因為美耐皿不好,加熱會溶出有毒物質,所以改成不銹鋼餐具,這是一種進步。
但我有點吹毛求疵,就想說,進步能不能再多一點?如果改成陶碗或瓷碗,又如何呢?我知道它會打破,可是生命中本來就有一些可能被打破的東西,但它們也是更有品質的東西。現在用的不銹鋼碗,真的和食物不太相配,它不像陶或瓷,感覺與土地那麼親近。能不能使用有一點點設計感的餐具呢?如果你開始在乎,就會開始有生活美學。
我還記得,我以前有個老師叫漢寶德,他已經過世了。他說什麼叫做品味?他說,「年輕人啊,你們就選一個好茶杯吧。」意思是這樣的,如果你開始用一個好茶杯,你在乎它,你注意它設計的細節,然後你就開始知道什麼物件是「好」的,它可以出現在你的生活中,與你的生命有關聯。然後漸漸地,如果你有一個好茶杯,也許你下次就用一個好的飯碗,或你對書架、對書房的要求高一點,生活慢慢地就有品質了。我覺得這當然是選擇,你要做一點判斷,然後你的美感也會提升,它會一天天地變化,都是生活裡面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
2. 打破社會區隔的美
彭:您剛才講到以飲食為例,其實如果要落實在生活,可能得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對不對?
楊:對。
彭:包括您選擇做什麼娛樂。您剛剛也提到餐具,講到用什麼書架,看來家中所有的佈置,舉手投足之間所使用的東西等等,都是生活美學涵蓋的範圍。
楊:當然,我甚至覺得,美學連社會區隔也可以打破。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是在巴黎第三代的華人,他負責巴黎的蓋.布朗利博物館,展覽法國以外的民族文物。他對我說,他們最近設了一個主題,叫做刺青。我覺得非常有趣,因為突然來了七十萬名拜訪者,入館欣賞的人數多得不得了。他覺得很奇怪,就去拿了參觀展覽以後的問卷,發現問卷裡面有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問題。有人問為什麼博物館不准抽煙?為什麼博物館裡面沒有垃圾桶?對於他這種巴黎人來說,這些問題不可思議!為什麼這些回饋的問卷會提到呢?他發覺,因為展覽主題是刺青,在郊區貧民窟裡有一幫子人,這輩子從沒有來過博物館的人都來了。因為題目是刺青,與他們的生活有關。
他突然發覺,博物館或者藝術不要走菁英路線,活在自己的同溫層裡,會和這個社會愈來愈區隔。相反地,如果設計一個好主題,同溫層以外的人也會來感覺美,他們也會擴大他們的視野,他們會知道除了法國以外的外國人,也做刺青,在歷史上刺青也不奇怪。刺青也有美,不是只寫一些字眼,或者刺一些制式化的、慣性化的圖案,而是充滿了想像力,有很豐富的內涵。這時候,群眾的品味就會改變了,生命視野就會改變了,大家會發現,藝術和你我的生活都有關。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只有某一種東西是美,或只有某一種東西才是「高級的文化」,例如只有聽古典音樂才是高級等等,熱門音樂裡面也有美,客家音樂也有美。台灣已經稍微在做這方面的推廣了,可是我覺得,滲透力應該更強一點,然後,大家也要更開放心胸,願意付出一些代價來推動。
3. 從紅酒談專業的靈魂
彭:是。我們上個禮拜已經提到,生活美學是非常個人化的,與個人的選擇有很大的關係。提到個人化,我們知道您有品酒師的執照。
楊:是是是。
彭:至少寫過三本葡萄酒的書。
楊:已經不只三本了。
彭:其中我只讀過兩本,《葡萄酒文化密碼》與《葡萄酒文化想像》。我一直把您當成法國通,您也常常從葡萄酒文化出發,談到個人的生活選擇、生活品味。您是如何把這些領域連結起來的?您怎麼去營造個人的生活美學?
楊:就用葡萄酒來說好了。首先,葡萄酒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東西。在以前,由於我在台灣受的教育與文化的影響,我覺得喝酒就是要有微醺的感覺,目的性很強。因此,當我剛到法國的時候,我是很排斥葡萄酒文化的,我覺得是一群有錢人在那邊裝模作樣,喝酒就喝酒,哪有那麼多講究?比方說,沒有喝之前要聞一聞等等。我初入茅廬的時候,最看不慣的,是有些人要花三個小時去醒酒,一瓶酒要開了三小時以後再喝,在我看來都是裝模作樣。所以我有一次真的就問一位法國的長輩,「你們在做什麼?你們這些有錢的人是不是沒事找事?」
於是他認真地回答:「不,其實是這樣的,我們在做一件事就是『不要暴殄天物』。一瓶美酒,有些人很認真地釀出來,需要時間,需要程序,才能把它最美的那一點綻放出來。你在它沒有達到最美的時候把它喝掉,你才是暴殄天物,你們才是浪費。他釀出這麼好的東西,你不欣賞它的顏色之美,非常可惜。成年的酒、年輕的酒,經過不同階段,或溫度的差異,會造成酒顏色上的改變,你要欣賞它的生命歷程。結果你一口就把它喝掉了,連它的美都沒有看。
你不聞,你就不會知道,剛剛塞在葡萄酒瓶裡面,紅酒的含氧量很少,所以它氧化的程度不夠,倒進杯子,有機會氧化,過一陣子以後,它會產生不同的香味。也許你可以畫一條平滑的曲線,發現什麼時候是香氣的巔峰。可是,不是巔峰就一定最美,過了巔峰一點點的時候,餘韻猶存的美也很美;或者還沒到巔峰前,還在成長的美也很動人。你為什麼不好好地欣賞?你用消費的眼光看一件事情,或用欣賞的眼光看一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如果你把酒抬到一個和你平等的地位去看它,你不是消費它,而是彼此互動,那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他的回答,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文化震撼。
彭:是。
楊:在我們的想法裡,往往覺得,外物是為我所用,而不是平等地欣賞,甚至它可以啟發我的心靈,把我帶到另外一個境界。這對我來說其實是一種學習。於是我也開始知道,為什麼人家可以有創造,有設計,有想像,因為他們的心靈世界和我不一樣。
彭:是。我也記得您在書裡提到,葡萄酒是有靈魂的。
楊:是啊。
彭:所謂的「靈魂」,怎麼落實在您的生活中?
楊:首先我要在乎它。如果我真的珍愛它,我認為它是有生命、有靈魂的,我對它的態度就不一樣。於是,當我買了一個好的杯子,買了一個好的東西,甚至買了一本好的作品,一本書,或者我學習到一份很好的專業,我都會更認真地對待。我這幾年一直在鼓吹一個理念,叫做「專業的靈魂」。專業是有歷史的,我學的土木工程或捷運工程,它從最早的祖師爺一直發展到今天;專業是有生命的,你應該像欣賞一場芭蕾舞,欣賞一齣歌劇一樣去愛它,然後深受感動,得到啟蒙。如果是這樣的話,在你的心裡,就會油然生出延續這份「專業之美」的責任。
4. 西方的浪漫之愛
彭:剛才您提到,如果我們點一杯美酒,到底我是消費它呢?還是欣賞它?確實有層次上的差別。您也點出了一般在台灣的人,可能大部分是抱著消費的心態。如果今天換一個角度,其實我們可以欣賞它,一杯美酒的賞味曲線,從底下慢慢上升,最後可能餘味猶存等等,我覺得您的形容非常好。可是我們在更前面的兩個禮拜,請了黃南淵署長來談「城鄉與環境美學」,就知道要營造一個美的概念,外在的環境是很重要的。
楊:是。
彭:但是中國人又講哲學,很多事物從內心營造,可謂心中有樹,外面也有樹,所以談生活美學,到底它和外在的環境以及內在的自我,如何互相地連結,彼此達到平衡?
楊:我覺得內在、外在一定彼此影響,這是很清楚的。可是我覺得,如果一個社會要成長,或個人要成長,可能要換一個態度,我覺得態度很重要。就算你是唯心論的人,你也知道如果你心中想的是什麼,事物就會是什麼樣子;或者你最在乎的面向,它就會被呈現出來,讓你常常會忽略了別的事物。所以我覺得態度很重要,你愛不愛?你愛生活,生活就會發生變化。
可是我覺得愛要「真心」。我用這個詞,是一個誠心的建議,因為在我們的社會裡面,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假愛,虛假的愛,你不是愛某個事物本身,你要的是它帶來的效益,或者你要「用」它。西方不是這樣的,因為有時候我們愛一個人或一件事,會受到傷害,怎麼辦?對此,歌德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我愛你,與你何干?」我覺得那是極致的浪漫主義了,你不愛我,我還是愛你的。然後我愛你,不一定要擁有你,可說是浪漫的極致。所以您也可以想像西方人其實有一點,我們看來很不實用的浪漫傾向。
彭:柏拉圖式的愛。
楊:柏拉圖式的。也就是說,即使他不愛你,你不能一直恨他,因為如果你是純粹的愛,對方也可以有他的選擇,你不能因愛而生恨。因愛而生恨就不是真愛了,你只是想攫取一些東西,或者你要一些虛名,宣稱她是我的女朋友,或者他是我的男朋友等等。那都是別人目光的折射,也不是愛。
所以你是不是真正熱愛生活?還是你一直活在別人對「你的生活」的評價中?當你真正在乎一件事情,通常你就會在乎細節,而且不是為了一些其他的目的。
5. 真愛要付出代價
楊:我再多講一點好了,這是最近我碰到一個美國人,他對我講的事情。因為他帶小孩子來台灣生活,也在台灣工作。他最大的震撼是,在美國,如果孩子在哪一個學區,就在當地就讀,沒有跨區就讀這件事情。而在台灣,他發覺大家都跨區就讀。為什麼?因為台灣人覺得自己學區的學校不好。
他講的當然也是高級美國人才會做的事,他說美國人如果覺得學校不好,會去改變它。因為兒子、女兒要在這裡讀書,他就會作為一個家長去諫言,去做出貢獻。可是他不會想,這個學校不好,我越區,我換到另一個地方;我說謊,我說我不是這個學區,我是在另外一個學區,然後逃避不改變,只去選好的,去占便宜。
我覺得他講的有一點點傷害到我,但也觸動到我。怎麼說?就是我如果真愛這個地方,不應該覺得不好就放棄,然後去占便宜。我們要去改變才對!當然我們投入,讓它因此改變了,也是為了自己的下一代,但我覺得那是真愛。因為如果真的改變了,不只是我們的下一代受惠,還有環境,還有氣氛,還有大家與這塊土地的凝聚力,都會變好。這些在我看來都是文化。如果我們真的愛,就要有所付出,不付出只占便宜,那就不是愛。
彭:所以您用「愛」來闡釋生活美學與先進文明社會的關聯,我可以提供另外一個例子。您剛才提到欣賞和消費是兩個不一樣的出發點,同樣地,一方面是愛環境,一方面是講效益與實用性,其實我們很容易用後者當出發點。
我有一位熟識的台灣朋友,他住在瑞典。因為他的夫人是瑞典人,他在瑞典待了很久,也參加許多歐盟的計畫。他提到一個議題,比如說氣候暖化,他說他在台灣所聽到的,大家會想到氣候暖化的時候,我們有什麼商機?但在歐洲的話,大家所關心的是,我的生活方式要怎麼改變?
楊:就是問自己能做什麼。
彭:是。所以這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哲學與切入點。
楊:我贊成。
6. 人生哲學與社會文明
彭:但是再回到生活美學,我們這一季的主題是「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我們一直覺得台灣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先進」可能是一種價值觀的問題,「文明」卻似乎可以從外在判斷。我們看到這邊的人是怎麼生活,大概就可以評估這個社會發展到什麼層次,我們在巴黎街道上走,和我們在台北市或新竹市的街道走,感覺上就不一樣。
楊:對,有點不同。
彭:所以您怎麼從生活美學出發,與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連結?生活美學是一個標竿嗎?是邁向先進文明社會重要的助力嗎?我們怎麼努力去改善?
楊:我覺得要從源頭思索,我們生在這個世界做什麼?我不斷地對我周圍的人講,這個人生你要怎麼過?你要虛名,還是你要真正好好過人生?當然無論東西方,大家都想要賺很多錢,有成就,可是先進國家的想法還是有些不同。例如,台灣對遺產稅的看法與西方很不一樣,至少在法國,他們認為遺產要徵很多的稅,因為你的兒子和你累積的財富無關。你累積財富,是因為你對於同一代的人,或者對你的社會幫了很多的忙,你有資格享受,因為你很努力。可是你享受完了以後,要是留下了錢,應該還給當初參與你累積財富的整體社會,與你兒子無關。兒女充其量只能分到一點點。
我覺得先進文明社會的態度,比較傾向把哲學講清楚,就是闡明個人與社會有什麼關係。所謂的美,其實是你參與社會,你付出一點代價,然後你得到了一些東西,而且你享受那段過程,那是美。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個人就不能獨立於這個社會而存在,也會一起維護這個社會的先進與文明。
7. 靈魂共鳴,才有文明
彭:但是我們常常提到,中國的教育從儒家開始講善、講仁,如果從真善美的角度來劃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都講的是「善」。當然現在提倡科學,也強調「真」。但我們在美育方面還是比較缺乏,特別是審美的觀念,欣賞、賞析的觀念,是比較沒有被培養的,導致我們在美的素養、審美觀等方面,都相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美學若要落實在生活中,一個人要怎麼去經營他的生活型態與生活品味?這方面,與整體社會的文明有連結嗎?
楊:有連結。可是我覺得首先要捫心自問,因為我們的社會有一點點偽善的味道,多數人不誠實,我們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不太敢講出來。譬如說,大家都說這個好,你也就去跟。你要不要問一下自己,你真的愛吃這個東西嗎?你真的覺得這個杯子好看嗎?你有沒有空間和權利選擇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因為你在乎,你也願意向別人說明這個不一樣的選擇,比方你為了這個杯子,配了一個比較好的碟子,然後選了一張比較好的桌子,開始改變你自己的生活。
因此,漢寶德教授講,從選一個杯子開始,是有意義的。就是你開始在乎一些你能力所及的細節,但是不要放棄,甚至拒絕一些東西。換句話說,我每次看到那些鋼碗、鋼杯與鋼餐盤,我其實沒有譴責的意思,因為我知道它是進步,遠比低階的塑膠碗進步。可是進步不能停,你願不願意再換一副有品質的餐具,而為那份品質犧牲一點東西,花一點代價?更進一步,你可以體會為什麼要做這些改變,是為了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
回到台灣社會,我們當初生產的東西都是拿來「用」的,我們有沒有一絲一毫在乎過,自己有沒有被感動?靈魂有沒有共鳴的聲音?有沒有在乎我做出這件事情,讓別人被感動?我很喜歡講工程,因為我是工程師,我常常講,做工程有沒有想要感動別人,端看你在不在乎細節。如果是一個完美的工程,它的比例、它的均衡感,應該是動人的啊!
把它推而廣之,就是以後我們的產品,我們在國際貿易裡面的定位,台灣人在社會上與人互動的方式,甚至我們做出的貢獻,有沒有在乎「動人」的那一段?對不起,我覺得以前沒有。以前我們覺得有用、好賣、會賺錢比較重要。我也覺得賺錢不是壞事,可是我們能不能賺一點動人的錢?
我們的世界不斷地在變,現在我們開始強調體驗經濟、服務經濟,或者有些人說,是一種「讓人變得更好的經濟」。在這種發展的趨勢中,台灣應該有進步的機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定位。我覺得這幾方面,是明日或未來應該要在乎的事情。總歸一句話,不要向下沉淪,要向上提升。而在提升的過程中,我覺得「美」是重要的,或者把「美」轉譯成「動人」也很好,那件事是我們應該在乎、追求、並付出努力的。
彭:所以我在上個禮拜,第一次介紹楊次長的時候,就說他是生活達人。雖然他是一位工程師、工程博士,但是他所用的字詞,都非常地精準,非常地動人,非常地美。我們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這一季所談的議題也在今天告一個段落,下個禮拜將由我和製作人李知昂,一起為各位做本季的結語。《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