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20:00~21:00 |
---|---|
節目名稱: | 余是經典—Yesterday Once More |
主持人: | 余光 |
20:00~21:00
余是經典—Yesterday Once More
節目時間: | 20:00~21:00 |
---|---|
節目名稱: | 余是經典—Yesterday Once More |
主持人: | 余光 |
主持人: 彭宗平
2016/10/10
21:49
本季討論的主題是「國土規劃」,涵蓋的議題包括國土規劃、管理與利用及災害防治、城鄉風貌與都市更新、農業發展、工業發展及行政區域劃分。
台灣的天然環境、人口分布、產業發展的現況為何?需要什麼樣的國土規劃?在環境保育、災害防治等方面,有哪些可以著力之處?在法令上,國土規劃目前主要受到哪些法律的節制?請聽彭宗平教授帶您概覽台灣當前的國土規劃。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
歡迎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這個節目主要討論的是影響未來台灣十年、二十年永續發展的主題,藉著大家的討論,讓台灣提升國際競爭力,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從去年開始,我們每一季談論一個主題,首先談的是教育與人才培育,接著是少子化、能源與環境、科技產業,我們除了有語音檔之外,也提供文字稿在線上可以隨時閱讀。我們每一期大概有五、六千字,經過一年下來集結了將近30萬字,很高興委託天下文化出版社出版,去年一年的內容已經分兩冊出版,而且附贈電子書。
今年起的主題,第一季我們先聚焦在基礎產業,第二季是服務業、文創產業與青年創業,第三季我們談的是公共建設,從今天開始要把主題轉到國土規劃。毋庸質疑,國土規劃絕對是台灣永續發展的基礎,為了長治久安,我們一定要關心這一塊土地,把國土規劃做好也可以提升我們的國際競爭力。
1. 從台灣通史談起
談到這個主題,首先不免要回顧台灣的歷史與地理。在高中的國文課本,大家應該都讀過《台灣通史》序。《台灣通史》一書,是連橫連雅堂先生從1908年開始以十年的時間寫成,共有60萬字,成書時間距離現在大約一百年。《台灣通史》從隋唐寫到台灣於1895年割讓給日本,橫跨了1300年,序言裡面說,「台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就是說台灣本來沒有歷史,經過荷蘭人、鄭成功以及清代的經營,才建立基礎,後來當然還有所謂的日本統治,以及國民政府光復台灣。
其次他說,「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說台灣本來是海上的一個荒島,經過祖先的努力才開發了這一塊寶地。最後他說,「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就是說台灣這個美麗之島,座落在婆娑之洋中間,我們先民的偉大精神,就依託在這座島嶼、這塊土地上。關心這塊土地,以現代的說法,就包括我們共同關心的國土規劃。
當然,所謂美麗之島的由來,各位可能也都知道,1544年葡萄牙人航海經過台灣的時候,看到美麗的山川景色,就驚叫「FORMOSA!」,也就是葡萄牙語的美麗之島;與此相對應的就是連雅堂講的「美麗之島」。《台灣通史》序講到荷人啟之,事實上荷蘭人與西班牙人都進入台灣,1624年,荷蘭人在南部的台南安平建立所謂的熱蘭遮城;西班牙人在北邊,把第一個看到的角嶼稱為聖地牙哥,就是現在的三貂角,又在1628年建了淡水的紅毛城。接著就是大家熟悉的鄭成功入台、清朝時期、以及台灣被割讓給日本等等,到1945年國民政府光復台灣。所以從荷蘭人1624年在台南建立熱蘭遮城,到現在2016年,差不多400年,這是台灣歷史的一個回顧。
當然從國土規劃的觀點,必須要先談地理。台灣是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衝撞、挪移所形成的,面積36000平方公里,南北395公里,東西最寬144公里。台灣的山地面積占了70%,平原只有30%,環島的海岸線有1000多公里。而在這麼一個很小的地方,我們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就占了200座,從中央山脈、雪山、阿里山、玉山到海岸山脈,有5座主要的山脈。
說到台灣位於婆娑之洋,的確如此。環繞在台灣旁邊的是太平洋、台灣海峽、東海、巴士海峽與南海。除了台灣本島之外,旁邊還有幾座火山島,包括蘭嶼、綠島、龜山島,而小琉球是一個珊瑚礁島。另外,澎湖群島總共由90個島嶼組成,很重要的地形是玄武岩。
我們的海岸在西部是沙岸,東部是斷層,北端是岩岸,南端是珊瑚礁。因為台灣高山有3000多公尺,所以我們的河川從3000公尺的高度一直流到平原,非常短而且急促。大部份河川的長度,都在一百公里以下,超過一百公里的河川不多,最長的是濁水溪,有180公里,其次是高屏溪。
台灣的地理位置,以緯度來說,北回歸線剛好通過嘉義,以北是副熱帶的季風氣候,以南是熱帶季風氣候。在夏天,我們吹的是西南季風,冬天是東北季風。在這個地理位置上,我們會遇到相當多的颱風,近期最大的是在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八八風災,600人以上死亡。又因為我們在歐亞和菲律賓的板塊交接處,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所以地震頻仍,每年有感的地震超過100次,1999年921地震造成超過一千人的死亡。除此之外,這幾年來的氣候變遷造成強降雨、土石流,所以台灣可說天災不斷。但是台灣的先天環境也有特色,我們有豐富的生態,除了熱帶、亞熱帶之外還有高山的寒帶、溫帶,已知總共有15萬種的生物、500種以上的鳥類。以上就是台灣歷史和地理的概述。
2. 台灣的行政區劃與發展
從行政上來講,我們有不同區域的劃分,最典型的是在日本統治時代,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從1920年—1945年,日本把台灣分成五州二廳,後來到三廳。所謂的五州包括台北州,也就是現在的北北基宜,新竹州:桃竹苗,台中州:中彰投,台南州:雲嘉南,高雄州:高雄與屏東,以及花蓮港廳、台東廳、澎湖廳。
我們在地理上,又常常把台灣分為北、中、南、東四區,北就是新竹以北,包括宜蘭;中包括苗栗、中彰投和雲林;南包括嘉南高屏;東就是花蓮與台東。這4個區域的面積大概都各佔台灣土地面積的20—30%。
在1960年以前,台灣北中南的人口大概是差不多的,東部比較少。可是後來北部人口逐漸增加,2000年之後,北部都會的人口更是急劇增加,這也讓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桃園縣變成桃園市,顯示人口非常地集中。所以台灣這幾年來的演變,導致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住在都市。除了北部,另外的都會區就是台中和高雄,等於台灣是以北、中、南三個都會區在運作。
除了行政區域之外,北中南東各有特色,也有各自的問題。像台中現在發展為一個農業精緻化的區域,南投在山區,大家稱為台灣的瑞士。南部地區的冬季乾旱,全台的水庫有二分之一在南部,就是供應這項需求。而南部發展養殖業,面臨地層下陷的問題;發展畜牧業也造成了河川污染,像北港溪、二仁溪,都有非常嚴重的河川污染。高雄主要發展為重工業區,包括石化、煉油、鋼鐵、加工出口區。東部因為先天的縱谷地形與地貌,加上許多原住民在此居住,形成文化特色,所以變成一個以觀光為主的區域。
但是我們看到齊柏林《看見台灣》這部記錄片,就發現台灣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直到今天,俯瞰這座美麗島的山林、河川、海岸,已經遭到過度的開發、濫墾、污染,滿目瘡痍,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我們要把這樣的環境留給後代子孫嗎?這樣的台灣,可能變成一個永續發展之島嗎?這是我們要探討國土規劃的主因。
3. 環境、國土安全與城鄉風貌
談到國土規劃,首先我們面臨環境資源的問題,包括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利用。所謂的環境問題,事實上也涵蓋了國土安全問題,包括大家常見的土石流,就是水土保持不佳的一個具體案例。此外,包括地層下陷,海岸景觀的破壞,在河川盜採砂石、排放工業廢棄物、污水,也包括空氣污染,甚至這幾年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等等,都影響到我們的環境與國土安全。
相對來講,我們特別需要注意災害的防治。尤其這幾年來的氣候變遷造成極端降雨,也就是急降雨,造成土石流,加上台灣的地震、颱風不斷,因此國土的規劃、利用和管理,都需要注意災害的防治。我們必須重視環境的限制、承載量,以及環境的保育,提高對環境特質的了解,訂定適度開發利用的規範,以防治公害與天然災害。當然政府也要建構災害潛勢圖,甚至推動防災型的都更。
談到國土規劃,還有一個重要議題是城鄉風貌。由於都市化的快速發展,造成城市和鄉村人口比例急劇改變,區域發展失衡,所以未來特別需要注意城市與鄉村的美學。城市美學包括社區改造及都市更新,鄉村美學則要特別注意建築物的在地化與美化,包括農村聚落的改造、原住民部落的重建,以及災區的重建。當然城市與鄉村美學的營造,也需要靠交通建設把城鄉串接在一起。
總之,台灣城鄉風貌的願景,是希望山地像瑞士這麼優美,它是阿爾卑斯山腳下歐洲的公園。而在海岸邊能夠像荷蘭,即使與海爭地,對環境的美化還是讓人印象深刻。
4. 農業、工業區的規劃
接著要討論的是我們賴以為生的農業發展。我們知道土地改革的成功,促成台灣在民國40年、50年代農業的蓬勃發展,我們曾經邀請前農委會陳武雄主委來談農業,我們也回顧了台灣從稻米、甘蔗、茶、蔬果的發展,一直到花卉、養殖業,都非常成功。
但是由於一些不正確的政策,包括休耕、農業的補貼,使我們的糧食自給率低於30%,而且因為養殖業的發展,造成地層下陷、河川污染。1999年公布的農發條例,農地允許建農舍,使得大面積的耕地急劇減少,而且家庭的廢水排入農田,也造成了污染。所以談到農業發展,我們要特別注意糧食安全。陳主委也提到,面對糧食自給率偏低,台灣既有耕地80萬公頃需要保護,至少也要維持20萬公頃以上的乾淨農地,才能確保最低限度的糧食安全。所以做好國土規劃與農業發展的連結,是非常重要的。在陳主委擔任主委期間,也推動了「農村再生條例」,通過農村再生、海岸新生、綠色造林、生態文化的改造,希望能建構健康、卓越、樂活的農業。
從國土規劃與農業的關聯來看,重點是回歸到農地的管理。其中包括農地資源的總量管制,分區、分類、分級,甚至調整,以及農地的管理機制。我們很關心的是農發條例的修正,以及農業生產區與住宅區分離的配套措施。
除了農業發展之外,我們要兼顧工業的發展。我們這個節目,過去曾經談論過科技產業,以及基礎產業,應該已經讓聽眾朋友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從農業發展到工業,也造成城市與鄉村的分界不明顯,而且我們的生活區、農業區、工業區也混雜在一起。這是未來在發展工業上,國土規劃很重要的議題。
在工業區方面,一般的分類是所謂的一般工業區、加工出口區、專業工業區以及科學園區等等。專業工業區就像林園石化工業區,或我們談到機械業的時候,曾經提到台中有一個精密機械的聚落,從神岡到南投,方圓60公里有一個完整的工具機供應鏈,使台灣變成全世界第四大的工具機輸出國。
我們談到石化工業的時候,也曾經談到高雄的一輕、二輕到五輕,以及雲林麥寮的六輕,這些都是專業工業區。但是後來就沒有七輕、八輕,當然國光石化也沒有做起來,因為國光石化本來預定設在彰化大城,但它是一個海岸地,也是潮間帶與濕地,不能開發。所以我們請台塑石化陳寶郎董事長談石化業發展的時候,他就呼籲政府一定要做好國土規劃。當然要發展石化業也引出其它的問題,包括石化的能源密集度太高,節能減碳是重點,還有工安的問題、環保的問題等等。當然最重要還是要回歸到國土規劃。
5. 《國土計畫法》與台灣未來
所以我們談到環境問題、城鄉風貌,談到農業與工業的發展,以及行政區域的劃分,重要的核心都與國土規劃相關。所謂的國土規劃,是將國家所有的資源做最適當的空間配置,使國土開發利用能夠有秩序地進行,達到永續的發展。所以在國土規劃的原則上,我們一定要生產、生活、生態並重,而且要考量自然的條件,以及水資源供應的能力,並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防災以及應變的能力。當然我們也要落實地方自治,促使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共同參與國土規劃,促進發展。
過去我們對於都市土地,有一個《都市計畫法》,非都市土地有個《區域計畫法》,國家公園有個《國家公園法》,透過這三個法來規範國土規劃。但在2015年12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土計畫法》。這個計畫法,前後花了23年才完成立法,第一條就開宗明義提到,制定《國土計畫法》,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全,保育自然環境與人文資產,促進資源與產業合理配置,強化國土整合管理機制,並復育環境敏感與國土破壞的地區,追求國家的永續發展。
《國土計畫法》把土地分成四個地區:國土保育地區、海洋資源地區、農業發展地區以及鄉村發展地區。望文生義,從地區的分類,我們就知道它們有不同的用途。除了《國土計畫法》之外,在2015年1月也通過所謂的《海岸管理法》,以及2015年2月施行的《濕地保育法》,這三個法統稱為國土新三法,也就是未來整個國土的規劃、管理、利用,要靠這三個法來節制。
我們前面所談到的環境保育、城鄉風貌,到農業與工業的發展,在未來這一季,都是我們規劃的重點。首先是國土規劃、管理與利用以及災害防治,其次是城鄉風貌與都市更新,第三談農業發展,第四是工業發展,第五是行政區域的劃分。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告一段落,下個禮拜同一時間,我們將為您邀請到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教授,來節目討論國土規劃、管理與利用及災害防治。
節目留言版
發表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