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18:30
電動車新革命
主持人: 彭宗平
2016/08/29
21:56
為什麼政府做了硬體無線網路建置,也做了許多網站,民眾未必會使用?讓網站成為網路的孤島? 這個情況,跟政府本身的體制與觀念,有何關聯?民眾到底要什麼?政府又要如何提供? 智慧城市的公共建設,早已顛覆傳統的「硬體建設」觀念,更重要的,反而是資料、大數據的盤點與公開? 對智慧城市而言,最重要的建設就是「不建設」?這話是什麼意思?對於智慧城市最重要的目標:引進民間創新、創業與資源,到底哪件事才是最大的殺手? 請聽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公共政策博士,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系周韻采教授,也是前台北市研考會主委,為您翻轉思維!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公共建設,涵蓋的議題包括電力、水資源、智慧城市、交通建設及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等議題。上個禮拜,非常榮幸邀請到前台北市研考會主委、現任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周韻采來討論智慧城市。今天我們要請周教授繼續做更深入的討論,特別針對未來的智慧城市繼續探討。周教授歡迎您。 周:謝謝主持人。各位聽眾大家好! 1. 智慧城市需要文化底蘊 彭:周教授,上個禮拜您對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經做了分析,也談到您過去擔任台北市研考會主委所努力的成果。但是我們知道智慧城市的內涵,不單是布建無線寬頻網路,邀請民眾來使用。更重要的事情,是城市文化與人文觀念的改變。依您來看,智慧城市怎麼樣能夠更深化?讓民眾的生活習慣及人民與政府的互動因此而改變? 周:我們在推動的過程中,慢慢發覺基礎建設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卻不是智慧城市成功的充分條件。要成功,也就是讓民眾大量地使用,最重要還是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他使用到什麼服務?他感受到什麼?為什麼上網?上網做什麼會讓他更便利?到最後,影響智慧城市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服務,尤其是新創服務或智慧內容的發展。
要做到這點,首先在內容面,一定要有很強的人文底蘊,才能夠發展好的內容,讓民眾願意使用或收看。其次,要發展服務,公部門與私部門就需要了解民眾的行為,培養感知能力,了解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需求,然後去發展適合民眾的服務。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就是Pokemon(寶可夢),它是結合AR(擴增實境)技術的一種遊戲。其實AR技術在台灣相當成熟,國內很多廠商都有能力提供AR,但是為什麼我們沒有一個寶可夢?關鍵在於它的內容,日本的神奇寶貝,以及這套遊戲的規則。所以它背後其實是強大的文化淬煉出來的遊戲內容,最後吸引大家來使用。如果沒有文化底蘊在後面支撐,會變成只剩下技術,等於只有一個軀殼,是沒有內涵的。 彭:所以依您看,台灣在推動智慧城市跟國外比起來,有沒有一些根本性的差異? 周:就是我們很明顯感覺到,台灣的新創業者在技術上都不會輸別人,但是我們在怎麼樣精緻化,或者是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就是大家一直在講的User friendly(對使用者友善)這個概念上,差了一點。我們或許是受到過去的文化,或是日常生活教育所影響,無論內容與服務都無法做得那麼細緻。所以對於智慧城市內涵的感知與發展,相對來說薄弱。尤其大家現在重視數位內容,很多人會覺得我做數位內容,卻沒有辦法獲利,就是因為精緻程度還不夠。然而,我們要做到那麼高的精緻度,除了技術之外,還需要更多文化的精煉。 2. 以人為本,服務升級 彭:從這一點談起,假如我們看未來的智慧城市,因為科技一再地演進,智慧城市的內容、步調與它涵蓋的範圍,一定愈來愈深、愈來愈廣。如果談政府的服務、都市的治理,智慧城市未來發展的願景是什麼? 周:我覺得它還是要回到以人為本。譬如說政府在做數位治理、或者資訊城市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政府設置很多的網站,也把很多資訊放上去。甚至當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之後,政府也有很多的App,可是大家對於政府的作為還是無感的,為什麼?我們分析的結果,發覺民眾不太去上政府的網站,還是去看他自己覺得有趣的新聞。
這就表示說,如果政府的服務沒有結合民眾的生活需求,只是掛一個網站在網路的世界裡,它其實就像一個網路的孤島,不會有人去理會。政府的服務之所以沒有辦法結合民眾的日常生活,可能有很多原因。譬如說民眾今天假設要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很多新創業者都會反應,他需要跑好幾個部門,首先要做商業登記,如果開餐廳,一定要做消防檢查,還要接洽食安與衛環,這些都屬於不同部門,結果民眾要一一到各個部門去辦,各個部門不會自己溝通。這個時候,就會造成民眾很多的不便。在這種狀況下,即使政府想要推動智慧城市,也建立了一個infrastructure(基礎組織或設施),可是所有的部門還是個別獨立,它不是整合的,這就不符合智慧城市的需求。所以我覺得在這個部分,政府應該要拋掉它是一個政府組織的觀念,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怎麼把各種服務串接在一起。 3. 智慧服務,一步到位 彭:對,您講的這點,也許我用學校來做一個比喻。每個學生需要有圖書證,想游泳要有游泳證,他要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其他的證件。可是假如今天要一個學生去圖書館申請圖書證,到游泳池申請游泳證,完全是站在單位的立場,而不是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假如你今天有一個入口網站,建立每個學生個人的portal(入口),學生一進去,所有東西全部整合在一起,對他而言就很方便了。
所以介面的建立蠻重要的,也就是說,政府應當從民眾的角度來看,怎麼樣讓民眾進了一個入口網站,所有他要的東西就一步到位。以您的說法來看,它不單是一項科技,而是一個人性化的觀點,也就是前面我們所提到的,一個好的智慧城市,它的文化底蘊很重要。廣義的文化,包括在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生活、互動、工作的習慣,要讓這一切都有所轉化,建立適合智慧服務的文化,讓各部門整合在一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照這麼講,很多在政府第一線的人員,還有後台的智慧城市布建的技術,目前還有很多努力、整合的改善空間。 周:嗯,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其實我覺得這個部分是最難的,比蓋一個無線寬頻網路,或建一個網站都要難。因為這牽涉到各個部會或機關要打破它的本位主義,它不能以自己的工作方便為方便,它必須反過來,注重使用者的便利,而且各個部會的藩籬必須打破。
在當前這個體制下,或許就需要一位超越各部會的、統整性的角色。譬如說我們過去多年來一直講的,類似政府資訊長CIO這個角色,他才有這樣的能力,能夠跨部會協調。也可能像現在的科技政委,他必須扮演這個強烈的角色,否則在所有政府的組織上面,還是會變成垂直整合,幾乎沒有橫向連結,給民眾「網路單一窗口」的目標也無法達成。要做到讓民眾上網找一個窗口,就解決他的各種需求,像這樣子的無縫服務,背後幾乎牽涉到整個政府的組織改造,或是政府內部文化改造的工程,絕對不是簡單的事。 彭:是。對於大公司,尤其跨國的公司,資訊長已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以前我在元智大學服務的時候,常常跟我們資服處(圖書資訊服務處)的同仁講,元智大學的大門不在遠東路,而是我們的入口網站。同樣地,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互動,大概也得透過這個機制來運作。 4. 開放資料與大數據應用 彭:經過周教授的分析,我們對智慧化的城市將來怎麼發展,已經有了一些更清楚的概念,也了解到政府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展望未來,譬如說Open data(政府開放資料)這一類的概念,以前的資料只有人可以讀,可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機器也可以讀,電腦程式也可以讀,這其實需要經過一個轉化的過程。
或者像上個禮拜您提到,因為行動通訊的興起,智慧城市的概念又往上提升。所以隨著科技的進步、行動通訊的進步,從4G到5G,智慧城市需要持續不斷地改善,進行效能的提升。我們站在現在,怎麼看未來? 周:我想現在推動智慧城市,不能單單看基礎建設或是網路的建置,政府開始要投資更多的資源,來關注軟體和硬體的整合。政府現在應該把更多的資料釋出,甚至像剛剛主持人您談的Open data,政府要付出成本把資料轉化,更適合智慧化的應用。其實政府這幾年來陸陸續續有做,我們當然覺得很重要,因為data(資料)就是所謂服務的0與1,是一個骨幹的範疇。有了data我們才知道接下來可以推行什麼服務,或預測民眾會接受什麼服務。
就某一方面而言,政府正在把有價值的資料釋出,只是過去我們不知道它的價值在哪裡。這點很重要,因為如此一來,就可以進一步體現資料的價值。我們上個禮拜也談過,智慧城市不會只有政府在推動,很多時候是靠民間的創意來發想。政府長期蒐集了很多的資料,假如能夠釋出的話,就可以讓民間來運用,去做更多新創服務的發展。
就我所知道的,現在比較廣泛應用的是停車位的資訊,或是空氣污染的資訊,這些都是民眾日常生活基本需要了解的資訊。還有氣象資訊,尤其是颱風預報的相關資訊,這些資料,都是很重要的應用的基礎。如果從十年前我們初次推動智慧城市,走到現在,再展望未來十年的話,我會認為剛剛講的Open data或大數據,幾乎是智慧城市發展最重要的一個根據。我們現在所有的服務,在某種程度上,它都是一個大數據編織的過程,所以未來政府真的不用投入更多資源去做硬體的基礎建設,而應該強調軟體的建設,拓展大數據的廣泛應用。 彭:等於政府要做很多盤點的工作,只要是攸關我們人民周遭的事情,不僅是繳稅或停車,包括健保、甚至娛樂,相關資料都要盤點。從企業端來看,也有很多資料需要政府釋放出來,它才能夠根據資料來發展企業的服務,是不是這樣子? 周:是。譬如說大家都很關心少子化議題,少子化與高教其實本來就可以透過大數據來連結,當我們看到少子化的人口推估,連結到的,就是未來的人才培育。所以高教藍圖的規劃,也必須適度地改變。當人口減少、人力短缺的時候,我要透過大學發展哪些不同的技能與專長?某些工作沒人做了,要用機器取代,這時候會需要哪些人才,來發展機器的自動化系統?哪些技能不是機器可以取代的,需要保留甚至加強訓練?公私立大學根據這些專業職能的重新分工,來規劃學校的課程,顯然是有必要的。而政府把這些思維跟大數據結合,做出好的預判,就是屬於國家人才庫或戰略藍圖層級的規劃。 5. 鬆綁比建設更重要! 彭: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提到智慧化的政府有三個等級。第一級是「透明化」的政府,就是剛才提到政府Open data,開放很多資料可以讓民間、讓企業來引用。這還只是第一級。
第二級是一個「參與性」的政府,就是說除了政府之外,民眾、企業都可以共同參與治理的過程,讓我們的生活品質提高,工作效率更好。
第三級就涉及所謂的人文底蘊,它必須是一個「包容性」的政府,也就是政府的服務能夠讓民眾感到貼心,同時人民與政府可以站在不同的角色,甚至角色互換,彼此了解,讓政府知道怎麼運作會更好,怎麼提供服務會讓民眾更窩心,最後化為實際的政策或治理。以上是三個不同的等級。
由此,假如我們再往前看,十年前你們讓台北市得到智慧城市的首獎,未來十年、二十年,如果要讓台灣得到智慧化的全球首獎,一定還有很多地方要努力,包括您剛剛提到政府、民間、企業,有很多法規必須改變,心態必須改變。您怎麼為台灣把脈? 周:我覺得台灣不缺乏新創服務的能力,如果再慢慢培養文化的底蘊,我們有能力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智慧服務示範點。但是現在比較大的問題,也是很多新創業者常常跟我提到的,他們其實不太缺資金,好的創意自然會有VC(venture capital,創投)來投資,但是他們最怕的就是政府的法規。
很多新創服務在台灣,最近比較有名的例子像Uber,他們就遇到台灣法規跟不上新創服務,或跟不上共享經濟腳步的問題。怎麼樣讓不合時宜的法規能夠鬆綁,能夠修正?怎樣讓法規能夠配合,甚至引領新創服務,創造一個鼓勵新創的環境?我想這才是大家最關切的。 彭:所以開放、鬆綁絕對是智慧城市一個很重要的方向,也是馬上要做的。如果談到智慧城市或智慧政府,只是停留在政府所提供的服務,讓人民的生活、工作能夠更方便,更有效率,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其實還是不夠的。因為台灣充滿了創意,充滿了喜歡嘗試創新的人,要讓台灣創新、創意的能量發揮出來,政府要做得更多。所以更進一步來講,我們能不能建立所謂的智慧城市4.0?您怎麼看待這點? 周:很多人都說台灣新創事業不發達或很難成功,主因是市場規模太小,我並不這樣覺得。我看到的是,很多新創事業無法活過創業初期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現在的政府法規不允許。除了剛剛講的像國外的Uber,其實我們自己在過去幾年,就親自扼殺了像「第三方支付」這樣的新服務。在其他國家,例如美國的PayPal,已經變成網路上主要的支付工具,甚至拓展到其他國家。但是在台灣,業者卻一直受限於政府的法規:「非銀行」不得經營收支帳務與銀行業務。在這種情況之下,某種程度政府是扼殺了新型業者進入市場的機會,同時保護了既有業者的利益。
太保護既有的業者,本國市場就不會產生創新的誘因,讓新創業者無法生存。所以我覺得在台灣,很多新的服務做不起來,並不是因為市場規模不夠大,而是它連試煉的場域都被政府扼殺了。我覺得在這個層次上,政府必須要對很多高度監管的領域,改變心態與做法。譬如說像金融、航太、運輸甚至醫療等等,在過去受到高度監管的產業,都必須要大幅地「去管制化」,去除過多的管制,才能讓新創服務興起。 彭:所以我們說要政府做的公共建設,反而有點像是「少建設」,或您所說的「去管制化」,應該要從根本開放,解除很多的障礙,才能讓民間的力量真正釋放出來,是不是這樣一個想法? 周:是。 彭:這也讓我想起,政府主張把台灣建設為亞洲矽谷,可是美國矽谷早已經轉型,跟當年不可同日而語。矽谷以前是IC,就是積體電路的發祥地,但是現在矽谷已經不以IC製造業為主流了,基本上它是一個創意家的樂園。所以台灣要發展為亞洲矽谷,也應當把台灣建設為一個創意家的樂園,這個就是智慧城市或智慧政府要做的事情。 周:是。 彭:我們今天非常高興,繼續邀請到台北市前研考會主委、元智大學資管系的周韻采教授,來這裡談智慧城市的深化。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告一段落,下個禮拜同一時間,我們為您邀請到華航董事長何煖軒,他也是擔任過高公局、高鐵局、鐵路局長與交通部次長,可說是觀點非常全面的交通專家,將和您一起討論交通建設。《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