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辜汪會談的來龍去脈為何?有何歷史意義?
辜汪會談發生在1993年,為何大家常常聽到「九二共識」?那到底是什麼?
連胡會、馬習會分別有哪些時空背景?代表什麼歷史意義?

兩岸交流早期以「唯一授權」的民間單位海基會、海協會為對口,到後來陸委會與國台辦直接接觸,經過哪些過程?中間又有哪些變化與波瀾?談到兩岸官民交流,不能不從歷史軸線觀察,特別是跟九二共識相關的談判經驗,及當時的真實狀況,可說是影響現在與未來兩岸關係的重要關鍵!

本集特別邀請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的周繼祥教授,以他長期研究大陸與兩岸關係及中共對台政策,曾任海基會副董事長與主秘的豐富經驗,為您回顧與分析!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討論的主題是「兩岸關係」,涵蓋的議題包括官方與民間的交流、產業與經濟的競合、台灣的國際處境、大陸的一帶一路,以及科技、學術、教育、文化、人才的交流等等。我們首先邀請的貴賓是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的周繼祥教授,來討論兩岸官方與民間交流的議題。周教授歡迎您到我們節目來。

來賓周繼祥教授(以下簡稱周):謝謝,主持人好,各位聽眾朋友好。

彭:周教授長期研究大陸與兩岸關係,以及中共對台政策,是兩岸關係研究的重量級學者。1998年,當時他擔任海基會的主任秘書,曾經隨辜振甫先生,赴上海與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會晤。2015年,他又擔任海基會的副董事長,參與了林陳會談,就是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與海協會會長陳德銘的會談。他對兩岸事務非常的熟悉,而且兼有學術與實務的經驗,能夠邀請他來談這個議題,實在是非常榮幸。

 

1. 交流初期的兩岸兩會機制

周教授,我們知道您在大學的時候,就曾經擔任過台大的大陸問題研究社社長,後來留在台大任教,又參與了很多的兩岸事務。您對於台灣和大陸之間互動的過程,整體上都非常熟悉。我們是不是先從1987年解嚴談起,政府開放台灣民眾到大陸探親之後,兩岸開始有比較密切的交往,從這個政策的演變,是不是可以和聽眾分享一下?

周:好的,謝謝。大家都知道1987年11月2日,當時的蔣經國總統,宣布開放一部分的民眾到大陸探親,開啟了兩岸民間交流的起點。兩岸開始交流以後,當然衍生了很多的問題。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政府機關,或是民間機關,在中間做一種磨合。1991年1月,我們的行政院就成立了大陸委員會。緊接著在第二個月,也就是2月的時候,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也隨之成立了。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的增修條文第11條,兩岸關係是以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需要,定法律來規範。因此在1992年的9月18日,立法院通過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開始施行。所以從政策的角度來說,我方大概是循序漸進,先有陸委會,接著有海基會;同時在法制上,我們也訂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是我方的情況。接下來,是不是容我介紹一下陸方的情況?

彭:我們知道陸方在國務院底下有一個台灣事務辦公室,還有一個海協會,請您說明一下。

周:其實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成立得比我們陸委會早一點,但是海協會,就比我們成立得晚一點,這就牽涉到對方的政策轉變。因為我們成立海基會的用意,是希望雙方之間由民間的團體作為窗口,用俗話講就是白手套。

彭:是。

周:但是,當我們先成立了海基會之後,對方就覺得很遲疑。因為當時的政策,還是敵我意識很強,對方就覺得,台灣成立了一個海基會,這是什麼意思呢?大陸要跟著成立一個民間團體嗎?所以他們感到很遲疑。大概拖了將近十個月的時間,對方才跟著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來作為海基會的對口。

在這之前,陸方本來是想,為什麼需要白手套?乾脆就由他們的國台辦與我們的陸委會,大家來直接接觸。但是這又牽涉到一個問題了,官方都相互不承認的情況下,怎麼可能由這兩個機構來互相接觸呢?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海基會與陸方的海協會,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兩個單位,是雙方唯一被授權處理兩岸事務的重要單位。

彭:而且兩會的領導人,都是重量級的。

周:是啊,我很榮幸有這個機會,追隨辜振甫辜董事長。各位都知道他在當時,扮演了一個「國之重臣」的角色。大陸方面,他們相應也找了所謂的國師,就是汪道涵先生來擔任海協會會長。當時這兩位,在海峽兩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彭:對於汪道涵,有些聽眾朋友可能不太清楚。他本來是上海市的市長,他和江澤民之間的關係是?

周:他曾經是江澤民的長官,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彭:對,大陸找了汪道涵,就表示海協會的分量很重。

周:是的。

 

2. 兩岸互動的不同階段

彭:所以第一次的辜汪會談也受到大家矚目。不過在討論辜汪會談之前,我們還是先看看,您剛剛提到兩岸的海基會、海協會,各代表了陸委會與國台辦,是不是從此之後就展開了一系列的官方交流?

周:對,它隨著時間而演變,有不同的階段。接下來我簡單地向各位聽眾介紹一下,我們都知道從1987一直到2000年,這一段時間簡單地說,因為經國先生在1988年的1月13日就過世了,所以大概從1988到2000年,約有12、3年的時間,是李登輝總統主政。接下來,2000到2008年是陳水扁總統的時代,2008到2016年是馬英九總統的時代,再加上最近一年多由蔡總統執政。

回顧過去,李登輝總統約12年,陳水扁總統、馬英九總統各8年,前後加起來二十多年,兩岸的互動當然經過不同的階段,政策有不同的重心,也有各自所強調的重點。我們回顧過去,李登輝總統任內是一個多變化的時代,當時我們經歷過台海危機,對岸有飛彈試射,也經歷過1999年的所謂「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就是兩國論的衝突與衝擊。

彭:是。

周:陳水扁總統時代因為很近,大家應該還記得。這8年,阿扁總統甚至被美方說是一個trouble maker(麻煩製造者),兩岸關係遇到一個非常嚴峻的情況。阿扁總統試著處理兩岸關係的時候,一開始提出「四不一沒有」,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後來大陸主張「聽其言,觀其行」,結果雙方弄得不是很愉快。所以這8年期間內兩岸關係的發展,應該也是政黨再一次輪替很重要的理由,因為大家對阿扁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是感到不太信任的。

馬英九總統這8年,大家都看到,應該是歷來兩岸關係最好的一個情況。8年來總共簽訂了23項協議,這一段因為隔的比較近,我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至於我個人,大概是在馬英九總統任期最後的一年半,又被借調到海基會擔任副董事長。

 

3. 兩國論與一邊一國

彭:您剛才提到從經國先生開放到大陸探親,然後李登輝先生接任總統,一直到陳水扁、馬英九,在整個過程裡頭,李登輝總統曾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簡稱兩國論,這是1999年的事。

周:是,7月9日。

彭:7月9日,您果然是兩岸關係的權威。但是阿扁總統,也曾經在2002年的8月2號提到「一邊一國」。

周:是。

彭:但是一邊一國的影響,好像沒有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影響來得那麼劇烈?前因後果到底是如何?

周:話說從頭,在李前總統主政的最後五年,兩岸關係曾經有一個很好的突破,就是1993年4月29日的辜汪會談。

彭:是。

周:到1996年台海危機,兩岸關係雖然受到衝擊,稍微停頓,但是很快地在1998年就有了轉機。我剛好是1998年8月1日借調去海基會的,擔任主任秘書,而在1998年10月,在上海就舉行了辜汪會晤。不過我要特別聲明,辜汪會談與辜汪會晤是不同的概念。

辜汪會談在新加坡舉行的時候,當時辜汪兩老曾經簽署了四項協議,因為簽署了協議,那場被定義為正式的會談。但是1998年10月在上海的辜汪會晤,所謂會晤,就是有一點老朋友寒喧的味道。雖然在上海會晤之後又到了北京,我們辜老也和當時的副總理錢其琛會晤,之後更與江澤民總書記,有一個正式的見面。但是那個過程並不是要簽署協議,所以我們稱之為會晤。在李登輝總統的任內,因為有辜汪會談加上辜汪會晤,對當時的兩岸關係帶來很重要的進展。

可惜的是,到了1999年7月9日,李總統講出了特殊國與國關係,簡稱兩國論之後,北京就覺得,「哎,我有點上當了!」因為如果台灣和大陸是屬於兩個國家的話,當時汪道涵會長講一句話,「那我跟辜老不就變成兩國大使了嗎?」如果是這樣就談不下去,因為兩會接觸、交流、聯繫的基礎就沒有了。這個基礎是什麼呢?就是後來大家講的「九二共識」。既然李總統說是兩國,就沒有九二共識存在,所以李登輝總統後期有一個很大的轉變,讓對岸發現走不下去了。

到陳水扁總統的時候,一開始我相信陳水扁總統也想要有一些突破。不過到2002年,因為跟諾魯斷交這個事件,讓陳水扁總統感到很憤怒,他覺得,我這麼努力,一開始甚至提出四不一沒有,北京都沒有給我一個好的回應,我這樣子努力是白費了。所以當時陳水扁總統有一點傾向於「走自己的路」,試試看能否在獨派的支持下,獨立建國,號稱一個新的國家出現,這是他想要做的。對比過去李總統還曾經有過辜汪會談、辜汪會晤的努力,相形之下,我認為阿扁總統這個做法的衝擊更大。

 

4. 辜汪會談的背景

彭:您回顧了過去的兩岸互動與政策演變,以及三位前後任總統主政下,兩岸關係的變遷與起伏。但是我們知道,特別是在新加坡那一次辜汪會談,對兩岸的關係,是影響非常深遠的一次歷史性接觸。您是不是可以話說從頭,看看當年的辜汪會談,到底是在怎麼樣的背景下發展的?而且最近大家一直在談,到底有沒有九二共識?有沒有一中各表?台灣未來面臨兩岸關係,關於這個部分的釐清,對政策的處理上是非常重要的,您是不是可以更深入地分析?

周:兩岸從開放探親以後,衍生了非常多的問題,比方說通婚、遺產的繼承、生意上的往來,甚至發生傷害案件等等。因此,必須要有官方授權的單位,由它們代表官方簽訂一些協議,特別是屬於文書驗證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目前海基會的工作裡面很大的一部分,也是負責文書驗證。

於是在1992年,海基會的代表與海協會的代表就在香港見了一次面,希望能夠解決文書驗證、郵件往來等等,很多方面的事務性問題,包括如何認證、簽字等等。可是在談這些事務性問題的時候,難免會碰到一個政治性的議題:兩岸到底是以什麼樣的立場,來簽署這些協議?因此在1992年11月的時候,有過多次的面對面交涉,可是談不出結果,後來又繼續用函件往來,讓雙方表達各自的意見。

經過這整個過程,後來簡單地說,達成了一個初步的共識也好,或說認知也好,總之有這麼一個默契。當然,並沒有一份書面的文件。這個認知,後來被稱之為「九二共識」。當雙方有這個共識,或是這樣的彼此了解之後,更進一步,兩岸的領導人,以及海基、海協兩會的領導人都覺得,有必要大家來見個面,把兩岸交流各方面的聯繫、接觸等等加以制度化。於是催生了1993年4月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這一次的會談,主持人您也提到它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這是兩岸從1949年分隔以來,第一次雙方領導人的「代表」能夠見面,而且簽署了四項協議,希望以此為基礎,雙方開展更多的交流互動。所以辜汪的第一次會談,有相當的歷史性意義。

 

5. 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

彭:周教授提到辜汪是在93年的4月,在新加坡見面,簽訂了四項協議。而促成辜汪會談的前置工作,是透過會前會,也就是1992年11月,在香港先進行籌備。

周:對,當時雙方的代表就事務性的協商,先在香港碰面,然後難免對雙方接觸的基礎到底是什麼,做了一個意見的交換。

彭:前面您也提到,海基會等於是由陸委會授權。

周:唯一授權的單位。

彭:海協會則是由大陸國務院的台灣事務辦公室,簡稱國台辦所授權,所以基本上它們是有官方授權,可以代表雙方政府來做這樣的協商。

周:是的。

彭:如果說在92年,就是在香港那一次的會前會,已經對很多事務性的協議立下了基礎,那我們現在常常提到的「九二共識」,到底有沒有一中各表?或者是怎麼樣的表法呢?在陸委會或者是對方的國台辦,照理講,也應當有海基會對陸委會,或是海協會對國台辦的一份書面報告,說明當時達成了什麼樣的協議。為什麼到現在還衍生出那麼多的爭議,雙方的認知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周:是。這就是兩岸接觸的時候,很有意思的一個癥結點。雙方接觸,首先要講究「對等」,尤其我方特別在意,因為我們小,特別強調要有尊嚴。包括兩岸的代表接觸的時候,最後要簽署文字才認證,簽署的時候,一開始你在左邊,我在右邊,中間還得交換一下,你到右邊去,我到左邊來,是一定有個程序要走的。

92年的協商過程,也是同樣複雜。因此,如果說當時有一個共識的話,就出現一個漏洞了,因為對於這項共識,並沒有一份真正雙方簽署下來的文字。而是對方提出五種表述方式,反過來我們也提出五種,大家又函電往來,最後雙方能接受的方案,就是乾脆用口頭表述。您知道法律人很在乎書面文件,你說有九二共識,請你拿出來,你把文件拿給我看,辜老有沒有簽字?汪道涵有沒有簽字?可是沒有。如果沒有,那所謂的共識到底是什麼呢?所以現在留下了很多的爭議,問題就在這裡。

但是我相信,假如當初沒有那一點共識的話,不可能有1993年4月29日的辜汪會談,所以應該彼此是有一個了解,雙方有一個understanding(理解)。尤其在92年的時空背景之下,當時對於所謂「一個中國」雙方都沒有疑義。如果這個基礎有共識,問題就只在於「中國」到底是指什麼?對岸當然講,中國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我們不會承認,我們會說中國是指中華民國。當雙方陷入僵局,沒辦法解決問題的時候,乾脆就有一點「擱置爭議」的味道,就是雙方同意「一個中國」沒有問題,但是各自表述,各自用口頭去說明「中國」是什麼。尤其在事務性的問題上,可以藉此避開政治性的爭議。

彭:就像讀書人對中國也有很多種表述,可以是政治中國,也可以是文化中國。

周:或是地理中國、歷史中國。

彭:對,是有很多表述的方式。

 

6. 連胡會與馬習會

彭:後來,兩岸之間也陸續有過重大的歷史接觸,先是所謂的連胡會,在2005年舉行。當然馬總統卸任之前,也和習近平有一個馬習會。是不是可以請您順著剛才的辜汪會談,往下談到連胡會與馬習會的歷史意義,以及對兩岸交流的影響?

周:好的,連戰主席和胡錦濤總書記2005年4月26日的會晤,我們稱為連胡會。為什麼它重要?各位朋友可能還記得,陸方曾經立了一個法,叫《反分裂國家法》。當時的背景是,在2004年,因為兩顆子彈的關係,或者是其他原因,連宋這一組沒有當選,讓北京對民進黨勢力不斷上升感到憂慮。他們覺得,大概必須要立一個專法來規範、防止台獨。所以在2005年年初,3月份的時候,他們的最高立法機關全國人大,就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對我們台灣造成了一種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對兩岸關係感到非常悲觀的時候,連主席決定展開「破冰之旅」。這個破冰之旅,他和胡錦濤總書記達成了五項願景的宣示。就是在連主席的破冰之旅後,讓兩岸關係從緊張的、大家感到不安的狀態又安定下來,因為有了這五項願景作為規範,對兩岸關係指引出一個未來和平發展的方向。

至於馬習會,則是在2015年11月7日,馬總統要卸任的前幾個月,他到了新加坡和習近平總書記,也是他們的國家主席,見了一次面。這一次見面的歷史意義在於,這是兩岸從1949年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首度正式見面。在這次見面之前,其實已經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2013年10月,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我們的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他們就見過面了。也就是說,雙方的接觸逐漸從過去只限於「獲授權的」民間團體,演變到兩岸事務的官方負責人能夠正式見面,甚至連熱線都建立起來了。所以在這個時期,兩岸關係的進展可說是非常穩健,而且有一個大的突破。到馬總統和習近平見面,雙方重申了九二共識,雙方也肯定兩岸應該繼續走和平發展的路線,當時世界各國的輿論都認為,這是兩岸關係歷來最好的一個情況。

彭: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的周繼祥教授,他也曾經擔任海基會的副董事長、主秘,請他來這裡討論兩岸官方與民間的交流。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下個禮拜還要繼續請周教授對兩岸未來的發展及願景,做更深入的討論,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