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明國家的進步與否,取決於他們對於現有的文化,保留給後代子孫的這項工作,做得好不好!」  —德國東亞研究院前院長 歐樂思神父

什麼是Lmuhuw?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表示,泰雅族語在語言發展上被列為「脆弱等級」,擔心會隨著歲月慢慢從地球消失。原鄉花園主持人安力.給怒(賴安淋)、比黛.A宓(王淑榮),長期關注原民語言及文化發展,深度尋訪泰雅族的Lmuhuw,就是古調吟唱,牽起了失傳的古調、消失的錄音,資料的重建、採集過程,以及後續的研究與傳承行動。

首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寒溪教會黃志堅牧師Syat,帶來了這段文化尋根的源起。1960年代,史惟亮、許常惠發起民歌採集運動,希望蒐集台灣民族音樂,進而創作自己的歌。然而在時光長河中,台灣本地的民歌盤帶、音檔不幸嚴重損壞!

住在德國波昂的歐樂思神父,非但在當年四處募款,給予史惟亮資助,更在2013年,將德國波昂保存的完好錄音,送回了台灣。情牽台灣與德國的這段情誼,在宜蘭寒溪部落結出果實,原來當年史惟亮的採集隊伍,第一站就是到了宜蘭的寒溪。

隨著當年民歌採集的珍貴錄音重見天日,黃志堅牧師Syat與在地的耆老、年輕人展開了翻譯與傳唱的行動,2022年更出了「聽見1967寒溪村泰雅族」專輯,讓Lmuhuw重新傳揚在這片土地!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兼任助理教授鄭光博不僅參與對這批珍貴錄音的研究,本身也是古調的採集者。史惟亮等人當年民歌採集的初衷,是從民族音樂的角度出發,然而無心插柳,過去泰雅族沒有文字,一切經歷在族人的記憶中,要傳承唯有透過吟唱。於是,大約在1990年代之後,原民古調吟唱的內容逐漸受到學界重視,鄭光博就分享了Lmuhuw當中重要的發現。

我們也採訪到2013年赴波昂帶回民歌採集運動的盤帶、史料,並做數位典藏的關鍵人物,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主任黃均人教授,重現了這段過程。他不但揭曉了,為何同樣的盤帶在台灣會損毀,在德國卻獲得妥善保存?也談到這批史料的完整性,連早期歐樂思神父幫助多位台灣音樂家,跟史惟亮、徐頌仁等人通信的信件等,所有內容全都保留了下來。黃均人更特別感念歐樂思的為人,以及歐樂思在音樂家徐頌仁癌末之際,與徐頌仁在台灣重逢的故事。而台灣也透過台法文化獎,表彰、回饋了歐樂思神父當年對我們無私的貢獻。

談到原民古調後續的研究與採集,鄭光博老師與前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教會的阿棟.優帕司牧師、田埔部落的小米文化工作者芭翁.都宓合作,提出對於流域遷徙、泰雅傳統地名的新發現,建立泰雅族自己的史觀。並組成泰雅文史調查工作小組,到桃園復興採集國寶級泰雅古調大師林明福Watan Tanga的吟唱,間接促成文化部於2019年將林明福登錄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的藝師:泰雅族Msbtunux大嵙崁群Lmuhuw保存者。

本專題的兩位主持人也完成艱鉅的任務,訪問到高齡93歲的Watan Tanga林明福藝師,他已經幾乎不能唱了,卻還是以沙啞的嗓音開啟了Lmuhuw的吟唱,兒子Batu Watan替父親解釋其中意義,接著吟唱後半段,滿滿傳承的精神,令人動容。

Lmuhuw傳遞泰雅祖訓,過去只有男性耆老能唱,用於結婚提親與排難解紛,其本身也是泰雅的遷徙史詩,其中有豐富的歷史與地理內涵。寒溪教會黃志堅牧師Syat更期待,Lmuhuw不只是作為被研究的對象,也能傳授給下一代讓他們傳唱並創作,且應用在生活的重要場合與教會等,甚至可以進入教育體系來傳承。

黃均人教授則從音樂典藏的角度,至今已經培育超過百位具備相關專業的學生,有些持續投入音樂文獻典藏的專業,有些則開枝散葉,甚至成為在德國的成功企業家,在歐樂思神父過世後,與我國文化部共同出資,2022年在德國波昂舉辦歐樂思紀念音樂會「東亞之聲」。

我們特別為您連線德國柏林,訪問籌辦這場音樂會的關鍵人物:年輕指揮家張宇安,他談到這場音樂會讓國際樂壇聽見台灣,出乎意料地成功。提及波昂現場的盛況,樂迷甚至沒有位子,擠不進去,還引起德國知名專家的注意,撰寫樂評,重新思考台灣在東方音樂上的定位。

而當年史惟亮、許常惠的民歌採集願景,用自己土地上長出來的音樂,創作自己的歌。這件事情不只發生在泰雅族,古調傳承和族語創作,已經成為許多原住民族共同的渴望,包括多次獲得金曲獎的歌手,卑南族的桑布伊、排灣族的阿爆等,都很具有代表性。我們也特別為您訪問桑布伊,談到了他所唱的古調、創作,還有國際交流的感觸。

我們欣喜地發現,台灣原民古調與衍生創作,在國際上逐漸打開能見度。從來賓的經驗,也再度肯定國際交流的重要,音樂與文化的國際連結,與在地的民族音樂、古調傳承和推廣,可謂相輔相成。期盼透過本專題,啟發後續的關注與思考,引進更多資源,讓音樂典藏與採集做得更完善,進而將台灣土地上的音樂和語言文化,透過傳承、教育、創作、應用,讓它產生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