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2:00
新世紀花園
主持人: 謝美芳
2022/03/22
00:22:00
陽明交通大學併校至今已屆滿週年,如此一所以發展BioICT為主軸的陽明與交大合校精神,竟然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熟悉的校名回應著「知新致遠 崇實篤行」、「真知力行 仁心仁術」這16個字,是學校永不遺忘的初衷。過去,陽明與交大肩負著守護台灣偏鄉醫療與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光榮傳統,師生校友以能扮演這樣的角色,並達到這樣的成就為榮。嶄新的校名也揭示著,邁入新世紀,陽明交大將有新使命、新任務、新責任等待著全校師生校友來開創。首任校長林奇宏認為,新一代教育4.0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激盪創新。為此,合校初期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整合雙方對新學校的認同,啟動「一樹百穫計畫」,既是具有共識基礎的合校願景,也是一份具十年展望前景的三年計畫藍圖。
3/15、3/22兩集節目邀請陽明交大 林奇宏校長聚焦分享:一樹百穫之博雅書院、產創模式、聚焦研發喜馬拉雅峯峯相連之進度及執行成果。
校長林奇宏說明喜馬拉雅亮點及學校目前14項計畫
陽明交大合校後綜合效益已呈現,各種排名及評比都往上提升,同時在研究經費也提高甚多,其中最大的AI 2.0計畫8000萬元研究經費即是合校最高的研究經費,在合校後兩校的互補才能拿到此龐大的經費。校友支助即是喜馬拉雅以半導體與電子產業為主,朝三個領域次世代半導體材料、AI+IOT物聯網、智慧醫療產業發展。
陽明交大使命即引領未來發展包括人才培育、領域開發,合校之後校內團隊各教授們在腦力激盪未來發展方向,盤點以現有基礎及未來前景需要為主,有些非常需要但目前實力單薄,現可互相抵勵,招募更好的團隊加入,學校擬定14 項計畫,分別為高齡長照、智慧醫療、防疫科技、精準醫學、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屬於生物醫學部分,另前瞻半導體與智能系統、AI創新與利用、量子科技、數位金融、生醫電子轉譯、儲能科技多下一代科技先進材料、偏原來交大電子理工等科技方面,及腦科學。在交大方面研究中心研究腦機介面而在陽明部分研究腦科學研究腦神經生物學內外科臨床的課題。好像有交大陽明的影子,中間儘量兩邊融合。
這些補助有教育部、衛福部、科技部及國家衛生科學研究院等經費,由計畫教授去寫計畫申請等,這些計畫都是雙主持人交大電機、理、工學院及陽明醫學院、物理學院、醫技工程學院去進行。
在校友支助即是喜馬拉雅計畫,當初前校長張懋中、校友施振榮等提出,則以喜馬拉雅是個山脈峰峰相連,學校在半導體與電子產業有特色,半導體是非常重要工具與素材也是基礎,14項計畫都有半導體影子,因此將朝三個領域次世代半導體材料、AI+IOT物聯網、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產業面向至少三個項目,未來也可能增加項目。這就是喜馬拉雅摡念。
第一期深耕計畫在今年到期,現規劃第二期深耕計畫2.0將依產業需求與產業未來發展進行融合在一起,大型研究等。其實兩校在第一期中雙主持人即在14項計畫中有兩校合作研發的影子,由產業面向及未來發展,第二期深耕2.0,更能融合與研究發展。學校的亮點在研究中AI 2.0,去年教育部補助4大醫院台大、成大、陽明交大及北醫,學校合校有雙方的條作才能獲得此大筆的經費8000萬元,成為學校合校中最大的綜合效益。14項計畫個別努力與除了政府部門經費,仍有與產業界合作、產業挹注及產學合作等。
14項深耕計畫都由教授等書寫計畫申請與產業合作計畫、產學合作經費為主,政府的研究經費都是學校的研究經費都需要教授們寫計畫申請,經審核而獲得,補助都是有研究目的性。卻與知名國外大學則可以募款,作為研究使用不同。
學校的經費有限,學校校控經費非常少,校長能運用有限,也不可能隨意使用。只能用來引火柴之用,如儲能科技、數位金融及細胞治療,是未來產業發展,學校可以用些經費支助進行,以後一、二年內這三個領域則要靠外部計劃及強大團隊努力爭取資源,繼續研究發展。校長也沒有權指定14項計畫。
先行彰顯兩校合校綜合效益,透過各方面了解與努力,其實兩校合併是否上升或退歩,剛開始也令人耽憂,結果師生各種排名及評比都進歩很多,學校師生共同努力的成果。排名外,在實際研究經費增加許多,研究經費異軍突起以及老師在各種獎項增加即可看出端倪。
透過合校短期看到了成效,教育新規畫課程、產學共創都能繳出亮麗成績及整體方面創新的發展。
對於兩校合併學校認同校歌、校訓及校徽的進行,因兩校的認同及不同族群切入點不同,到底合校前進與掉落,新學校要有新的校徽,先前張校長等即提出校徽的更改問題結果沒有共識下未通過,後認為國外知名大學也有此問題,不如新世代傳播平台以新的識別系統進行LOGO設計,過年前提出以英文字母,新的識別系統LOGO不是校徽及委由名外部專業設計等,結果仍難以共識難產,沒過點在英文字母大小等有爭議,門面也缺LOGO,後學校退出由10人小組進行,新的LOGO要校務會議通過,去年原生陽明交大人及交大、陽明及兩校校友等,走過碰到的問題,由於兩校的文化、認同等兩層次差異,在短期內提出新校徽可能性不高,不如將其先行放下,讓時間來融合可能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