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住宅是實踐居住正義的重大政策,而社宅的公共藝術,能讓社宅裡的居民以此為家。
座落於台北市信義區的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規劃有1,500多戶,戶數是台北市社宅最多。執行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的禾磊藝術,以「我們在家」進行策展,透過藝術家的創作與工作坊,帶領居民深入生命的共情共感、連結彼此的關係,讓居住在社宅的日子,都如同回到安穩的港灣。
在廣大的社區開放空間,也設置了多件公共藝術作品,目前已完成的有徐永旭《光之巢》、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梁豫漳《流亭》、彭冠傑《祝》等。藝術家以不同的策略,回應社宅的「社會」與「住宅」雙重特質,同時形塑出專屬於廣慈社宅隱隱於市的環境美學。
「公共藝術不是興奮劑」,所謂的效益,需要長時間醞釀、陪伴。透過禾磊藝術總監吳慧貞介紹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您將打開對於藝術邊界與效用的想像。
💗 不可錯過精彩內容 💗
- (02:09) 廣慈社宅就在台北信義區東南郊四獸山腳下,招租非常搶手
- (09:08) 社宅居民處於快速流動的狀態,可以藉由公共藝術回應
- (14:50) 原本園藝治療的學員肢體緊張,5個月後能互相幫助,形成社群
- (18:11) 藝術計畫需要時間醞釀,公共藝術不是興奮劑
- (19:20) 創作專屬於廣慈社宅的字母書,也成為鄰近幼兒園的教材
- (23:05) 永久設置的公共藝術作品,要成為居民的家園記憶
- (26:50) 公共藝術不怕民眾有意見,最怕被漠視,有跟沒有一樣
- (32:53) 藝術作品也可以是入口意象,「進了這個門我就到家了」
- (37:28) 公共藝術要回答我們,如何讓他鄉變成家鄉
- (41:12) 期待有更多領域的人可以投入社宅公共藝術,成為一場文化運動
徐永旭《光之巢》持續擴張陶瓷創作的可能性,作品呼應四獸山的土層、山勢,有機的造型與線條使其自成一股韻律與動勢。(照片提供:禾磊藝術)
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使用堅硬的鋼筋,彎製成鏤空的涼亭,讓空間活潑流動,也讓理性與感性在此交融。(照片提供:禾磊藝術,攝影:趙宇晨)
梁豫漳《流亭》以都市尺度的思維創作,透過兩段反向半圓的交會,重新錨定了廣場空間,耐候鋼的色澤呼應著周圍的老樹與環境。(照片提供:禾磊藝術,攝影:趙宇晨)
邀請信義區三犁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周子欽領路,在「四獸之聲:山裡的小小音樂家」活動中帶領居民走入四獸山,側耳傾聽,品味由聲景與山景共同譜寫的自然樂章。(照片提供:禾磊藝術)
舉辦園藝治療課程,邀請居民照料植物,植物茁壯的同時,身心也獲得舒緩與療癒。(照片提供:禾磊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