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與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全球的產業環境也不斷的在改變,世界各國也在思考透過智慧化協助產業升級。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工業物聯網技術組組長吳志平建議,臺灣製造業者應該積極轉型,以因應疫情變局。

 

吳志平組長過去長期待在產業界,一直在不同的領域中發展。從最早工研院電子所到現在的機械所,從博士畢業到近今25年的工作生涯中,吳志平組長四進工研院,這次更是帶著過去在產業界豐富的經驗與經歷,將帶領工研院的技術團隊協助台灣產業智慧升級。

 

吳志平組長提到,從早期的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擔任廠務工作,在電子半導體面板業做系統的維護,再到微機電領域的業界經驗,都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養分。當時在全台第一家做微機電的華新麗華集團-「探微科技」擔任要職,七、八年的經歷中,擁有許多的業界經歷,也因為這樣的關係,再次受邀回到工研院負責進微系統。後來離開工研院到了傳統產業工作擔任專業經理人,開始對機械領域有所接觸,包含傳統的機械加工、陶瓷加工、陶瓷生成等,也開拓了不同的眼界。

 

後又再次回到工研院南分院的企推組跟雷射中心,吳志平組長提到,雷射中心是非常特別的產業,應該要被發揚光大,因為他與許多加工的關鍵零組件和加工技術有關。吳志平笑著說,在工作的經歷中,常因為階段性的任務,而有所調動,也因為如此,讓我的經驗與視野擴大不少,因為跨領域的工作緣故,豐富了我的生命。

 

在回到工研院做智慧工廠前,我跨產業到冷鏈物流,在物流業的工作中,我感受到物流業對整個產業鏈的重要性。台灣的GDP裡面,約有10-20%都是物流業產生的,因此,當時除了在製造端以外,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去了解物流業,以讓我更了解產業的生態鏈。

 

工研院目前正在主推智慧工廠,吳志平組長表示,「智慧工廠並不是都沒有人。智慧工廠有幾個特色,第一個是少人,因為疫情的關係,需求導向為人力不用多,而智慧工廠合乎避免人員接觸原則,也減少人為的干預程度,讓生產更順暢。第二,生產線的布局彈性要高,假設A地有疫情,我要怎樣把它移到B地去,智慧工廠建立之後,你的移動能力就會被強化,只要用模組化,就可以順利又快速的移動。」

 

吳志平組長提到,其實在技術領域之外,我真正喜歡的是建築業。在經歷了這麼多跨領域的工作與經歷之後,我期許自己50歲以後要開始當貴人,協助其他人做一些事情,這是我想讓自己人生更有趣、擁有意義與使命感之所在。

 

因為自己在各產業與技術經驗比較多,接觸的領域比較廣,因此希望可以給後進的後輩許多經驗上的傳承與幫助,協助他們成功,吳志平組長笑說:「成功不必在我,可以協助後輩創業成功,比我自己成功來的重要。」

但在創業的過程中,你必須要認清創業的本質。創業不是你有錢或是技術就可去做,還有許多的客觀因素要考量,因為創業的過程其實是非常辛苦的。如果你想創業,要想清楚要做什麼事情,回到創業的初衷,才能讓你堅持下去。

 

工研院是一個國家技術深耕的機構,這次再回到工研院,我更了解自己的價值與使命的所在,我希望可以輔導台灣的產業數位轉型,用智慧化蓄積能量,打造具韌性的製造生態系。也因為這樣的使命感,讓我更堅持要把這件事情做下去,把許多的技術做到更好,讓台灣產業能夠受惠,協助台灣產業在全世界舞台中發揚光大,讓台灣製造領域的技術、設備越來越厲害。

 

台灣是一個共同的生活圈,我們所要面臨的挑戰是一樣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吳志平組長提到,希望可以用自身的豐富經驗,協助產業發展,成為重要的「貴人」,為台灣的製造領域帶來更多的貢獻。

 

本節目由工研院院友會贊助播出,IC之音竹科廣播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