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已在許多領域中成為顯學。

我們在心理學談心理韌性,在管理學探討供應鏈韌性。於城鄉規劃中,討論韌性城市,希望城市對於災害有較高的承受力,並較快從中復原;生態學領域也正思考韌性,評估生態系統遭遇干擾、甚至受創之後,迅速自我修復的能力。

為了帶領民眾深度探索如何重建島嶼的韌性,位於淡水的齊柏林空間舉辦年度特展《韌島》,透過齊柏林導演紀錄的台灣地景,帶出「韌性」、「共融」2組關鍵字,也描述人們與自然環境如何從對抗、挑戰到適應、共融。

新北市淡水區「齊柏林空間」推出最新特展《韌島》,即日起展至11月。(照片提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表示,《韌島》是繼見山、逐岸、映河、覓城之後,齊柏林空間的第5檔特展,規劃「島嶼的每一日」、「發生的每一日」、「擾動大地的我們」、「韌島上的明日」等展區。展場運用巨幅融接投影,讓觀眾鳥瞰島嶼美景,也結合互動科技,讓觀眾理解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擾動環境的舉動。

「擾動大地沉浸投影」運用4K巨幅融接互動投影,讓觀眾理解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擾動大地的舉動。(照片提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展覽也邀請民眾修復大地傷痕,齊廷洹董事指出,此單元透過AI技術,模擬受災害地景復原的過程,讓觀眾理解,除了人為介入修復之外,也需要時間給予土地撫平傷痕。

現在,我們應該用新的倫理學,來建立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懷。請您跟著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走進《韌島》特展會場,學習從永續的角度來關愛美麗的寶島台灣。

「島嶼修復術」運用AI技術,模擬受災害地景復原的過程,讓觀眾理解,除了人為介入修復之外,也需要時間給予土地撫平傷痕。(照片提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在《韌島》展覽中,與會貴賓專心聆聽導覽解說。(照片提供:看見.齊柏林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