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飛的飛機,引擎用租的?為什麼這樣做可以創造雙贏? 汽車保險以里程數、駕駛行為作為標準收費?如何辦到、又有何好處? 從科技製造業,到便利商店、餐飲小吃,如何引進智慧服務?包括服務業、製造業的整合,到更多創新模式的引進,請聽台大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陳鴻基從國內外精彩案例,替未來的服務指出方向!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服務業與文化創意產業,涵蓋的議題包括智慧服務、零售百貨、觀光旅遊、餐飲、文化創意以及青年創業等。上個禮拜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台大管理學院的陳鴻基教授,來談智慧服務這個議題。我們大家都知道服務業產值占台灣整體產業的70%以上,而且因為網路以及行動通訊的興起,服務業的經營方式跟效益已經發生很大的改變,而我們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是服務業涵蓋的範疇,所以服務業的智慧化也改變了我們生活的型態。今天我們繼續邀請陳教授,針對智慧服務這個議題做更深入的討論。 來賓陳鴻基教授(以下簡稱陳):主持人好,各位聽眾大家好。 彭:陳教授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工業工程與資訊系統博士,之後先到美國的聖母大學,也就是Notre Dame的商學院任教。1995年,他回到台灣,擔任過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系的系主任,後來轉到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擔任過EMBA的執行長、副院長以及院長,2007年轉到台大管理學院,他是台大管理學院的特聘教授,而且也擔任過台大管理學院EMBA的執行長與管理學院的副院長。他的專長領域在服務、創新、知識管理與資訊管理,也是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得主。 1. 台灣製造業如何轉型,提供服務?

陳教授上個禮拜跟我們分享了智慧服務的概念,但是我們也知道服務業跟製造業的結合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是不是陳教授可以先跟我們談一下,因為服務業的加值,整個製造業有很大的轉型,從製造到供應鏈、銷售、售後服務等等,產生很大的改變。能不能從製造業這一端與服務業的結合,為我們大家分析一下? 陳:這個問題非常有意義。我就用台灣過去發展非常成熟的PC個人電腦這個製造業,跟各位聽眾分享。回到1980年,那時候台灣的PC產業基本上就是做代工,做OEM(原廠設計,委託代工廠生產)的一個模式。但是,慢慢到了80年代末期,我們發覺代工這個模式,後面競爭者進來的越來越多,所以那時候台灣的PC產業就興起了一個所謂的「服務加值」。就是幫它最大的客戶,就是品牌商來做所謂的development與research(開發與研究)。

也就是說,當初OEM的模式是品牌商給規格,我們台灣的廠商來生產。後來我們這些OEM廠商,為了要強化它的附加價值,為了要提供它在品牌商眼中的「服務」,就跟品牌商說,我幫你開規格,你只要告訴我需求,我會幫你去找零配件,兜起來最符合你的要求,同時性價比最好。我相信一直到現在,台灣很多的科技產業仍然使用這個模式。像聯發科,基本上也是類似這樣的模式,當然它的深度更深。這是第一步革新。

第二步,到了1990年,因為整個internet(網路)的興起,提供交付產品的一個新的利基點。例如美國的知名品牌商戴爾,就創造出所謂的「網路下訂單,客製化生產」這種PC的交貨模式,就是讓買家能夠在網路上客製化下訂單,在兩天之內,下訂單的顧客就可以在家收到寄送來「客製化」的PC。這樣的營運模式,讓顧客擁有更高的方便性,當然台灣OEM的供應商必須要配合。

所以在那個時候,逼得台灣的PC產業除了做好供應鏈的體系,甚至要跨入物流的體系,把整個的物流做好,才有辦法保證在48小時之內交貨。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而台灣廠商做到了,我們的製造業真的是以「服務創新」為豪,因為在短短幾年當中做了那麼大的改變。

到最後第三步,在新研發的機種上,台灣也做了破壞式創新。我們的廠商更推出新產品,Eee PC小筆電,帶起另一個高峰,也是手持式電腦的濫觴。 彭:我現在還在用Eee PC。 陳: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創新。到現在,雖然它慢慢被iPad取代了,但是不可否認的,當初的創新,真的帶來一個非常大的亮點,當然它也是一項創新服務。

2. 製造業服務化的關鍵:供應鏈、物流 彭:您剛才提到供應鏈、物流,在所謂logistic(後勤管理)的領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特別您專精工業工程與資訊系統,是不是稍微解釋一下,什麼是供應鏈?什麼是物流? 陳:先解釋供應鏈。基本上一般來講,我們要製造一個產品,不可能一家公司把所有的零組件都自行製造,需從上游配合廠商取得零組件。想想看,上游的廠商又有它的供應商,取得更上游的零組件,所以當你把整個供應的體系攤開來的時候,會發現可能有很多間廠商串連。這就是供應鏈。

當鏈結愈多層時,問題就來了。在供應鏈最末端產品的組裝,必須要滿足交期、滿足數量、滿足品質,廠商如何從末端,往前面向所有的供應體系進行規劃、估算與佈局?這過程可能涵蓋上百家的廠商,所有零組件的品質要一致,交期要調準、彼此配合,數量要足夠,而且要保證成本可控制且不超出,最後才能保證將優良品質的產品交給顧客,這是很困難的事情。而台灣在這一段,做得非常非常棒。其實在供應鏈當中,不同廠商間運輸零組件的時候,就會採用物流。後來當新的服務型態出現,我們的廠商又結合運籌管理,藉由緊密結合全方位物流,在短時間內將產品運送到消費者手上。 彭:對,包括您剛才提到的物流,其實還有資訊流、資金流等等,都是供應鏈很重要的一環。而現在的製造業,已經朝工業4.0發展,談的是智慧製造和智慧工廠,在最前端有所謂的感測器,從感測器收到訊息,經由網路送到控制系統,做一個判別,然後再到銷售端,最後到服務端。所以這整個串起來,其實就是製造業跟服務業結合,很典型的一個發展趨勢。

而台灣的PC產業、其他電腦產業,還有很多的產業,包括紡織業、機械業都有所謂上、中、下游的聚落,所以從設計、製造到運送,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達成。

3. 世界奇觀:便利商店建構的台灣服務奇蹟 彭:但說到服務業,因為我們台灣先天有這種產業聚落上中下游密集的特性,是不是服務業能夠藉這樣的特性,以及您提到的創新概念,替製造業、或台灣整體的產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陳:我覺得非常有可能。舉一個例子好了,大家都知道現在台灣便利商店非常多,成長得非常好、非常蓬勃。早期這些便利商店強調的是什麼?就是讓顧客方便,很便利地買到他要的東西,業者也可以做市場調查。所以早期的便利商店就強調,雖然只是小小十坪左右的空間,希望裡面的每一項產品都能快速地售出,不要有任何產品呆滯在店裡面。藉著這樣做,創造出所謂準確性銷售,可以提高貨品周轉率,降低存貨成本,業者就有利潤。

這個概念雖然不錯,但是慢慢演化的結果,我們發覺透過台灣非常強的ICT(資通訊)技術,加上我們不錯的整合系統。所以,現在我們到便利商店,可以用該系統來繳費,也跟雲端結合在一起,後來更發展到與交通旅遊業結合,買機票,買高鐵票等等。您會發覺後面就是一個eco system(商業生態系統)的形成。不同廠商(企業)結合在一起,相互依存,共同成長。 彭:對,台灣的便利商店是世界奇觀,可能也足以寫下金氏紀錄,全世界密度最高,而且提供了幾乎所有日常生活的便利服務。也因為這樣一個創新的概念,創造了更大的價值。

4. 國內智慧服務案例:鼎泰豐的啟示 彭:您剛才提到台灣的便利商店,我知道整個服務業的創新,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大家也常常耳熟能詳。是不是國內外還有一些更具體的,而且有特色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 陳:好的。我想在台灣,另外一個我們常跟朋友分享的,就是鼎泰豐的ICT(資通訊)平台。很多朋友應該去過鼎泰豐用餐,不曉得您在鼎泰豐用餐的時候,感覺如何?當然食物是沒話講,是得過米其林的認可。但是它在整個點餐、送餐的過程當中,它都有很強的SOP(標準作業流程)的設計和ICT系統支援, 當顧客就座後,該座位資訊立即輸入到系統。當顧客點完菜後,該訊息也進到廚房餐點準備系統,廚師在準備的時候,希望上一道菜跟下一道菜中間,有一個品味時間,不要太趕,也不要太慢,讓你能夠充分地享受用餐氣氛。而且當餐點送上來的時候,也是冷熱適當。怎麼來控制整個流程,一定要把廚房系統,與現場服務系統,做完整的動態化結合。他們設計了這套服務的流程進行客製化,開發了專屬的系統,快速複製到各分店。 彭:所以你在鼎泰豐一直可以吃到最適當溫度的料理,對顧客來講是一個很舒適的享受。而且如果他多收費的話,恐怕你也心甘情願,這也是一個服務的加值。

5. 國際智慧服務案例:從地面到天空 彭:但是除此之外,我相信國外有很多案例。特別有些大企業,它的影響可能更大,能不能也稍微說明一下? 陳:好,我再分享幾個國外的案例。國外一個案例,就是一個汽車的保險業者,這個案例非常特殊。它提出一個新的收費方式,是按照你開車的里程數,而且按照你開車的行為,來收保險費。大家知道現在常見的汽車保險模式是你預繳半年、或預繳一年,業者根據你的年齡,你開的車型和狀況、你的違規和事故記錄等,訂定保費。但是想想看,一天24小時,你開車幾個小時?可能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也有可能開車五、六個小時,開一、兩個小時跟五、六個小時,風險的因子大不同。

於是,這一家美國的保險業者叫Progressive(美國前進保險公司),它就採行一套機制,假如你今天加入我這個保險方案,我要在你的車上裝一套系統。這套系統,可以持續不斷地持續追蹤你開車的行為。例如,你要右轉的時候是不是打方向燈?前面一百公尺有一個紅燈,你是不是慢慢地踩剎車?還是到很近距離的時候,才急速地踩剎車?系統當然也記錄你開車的里程數。對一位有良好開車行為的駕駛,給予較低費率,根據實際開車的里程數計算保費。其運營模式是以使用者的立場,而且依真正使用里程數來收費。

第二個案例更有趣了,是飛機引擎的製造商。我想大家都知道,飛機引擎的廠商不多,其中有兩家知名的大公司,一家是勞斯萊斯,一家是GE(全名是美國通用飛機發動機集團GEAE),這兩家公司都有以下這種類似的智慧服務模式。怎麼運作呢?引擎是飛機的心臟,而且每一具引擎的造價非常貴,所以長期以來,這些引擎的製造商跟航空公司之間是「租賃」的關係,等於航空公司不需要引擎備品,而以租用方式使用。

但是這兩家引擎製造商跟航空公司提議一個新租賃模式。這個模式就是,當你的飛機在天上飛的時候,那個小時數,你才付我租金;當飛機在地上停留、過夜的時候,就不需要付租金。想想看,這樣的模式對雙方都好。為什麼?對航空公司來講,本來它就要盡全力把管理做好,讓飛機能夠準時起飛,不要誤點,不要因為地勤人員或管理的問題而延誤。當飛機在空中飛的時數越高,對航空公司是賺錢,對引擎公司也是賺錢。所以創造出Win-win的雙贏模式,把餅做大,兩者各得好處。 彭:這些都是人性化的管理,假如從顧客端來看的話,感覺就是真正使用多少,才付多少,使用者付費。但是付費的機制,應當像您剛剛所提到的Progressive,是漸進式的,這當然是一個好的方式。像台灣有很多的管理方式,或者我們的政策,都可以比照這些概念,有改善的空間。比如說今天對於開車的人,我們的燃料稅不是隨油徵收,是隨車徵收,所以一年開一萬公里跟開十萬公里的人,所付的燃料稅是一樣的。

早期高速公路的收費系統,是每隔三、四十公里收一次費,如果說上交流道跟下交流道路程很短,剛好避開的話,是不需要付費的。現在用ETC之後,就比較合理,開多少里程收多少費。所以假如在很多的觀念上,都能夠比照辦理的話,真的是一個Win-win。您剛才提到鼎泰豐、便利商店、汽車保險業、還有引擎業等等,都給了我們一些可以參考的典範。

6. 台灣智慧服務「贏」的策略 彭:但我們還是要回頭來談,所謂的智慧服務,是一個平台技術,或者是一個概念,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一定要智慧化。我們談到智慧城市、智慧製造、智慧工廠,每一樣東西都是所謂的智慧化。而在台灣,剛才您提到我們軟硬體的技術基礎好,還有我們的想法隨時在創新,整個服務業的發展,如果往智慧化的趨勢來走的話,台灣一定有很大的機會。面對國際的競爭,台灣怎麼樣能夠讓服務業有更大的發展潛力,我們贏的策略在哪裡? 陳:我覺得贏的策略基本上就是要做整合。整合大家已經談了很久了,但是還有發展的空間。我個人的看法是,不管你今天推一個商品或是服務,必須要去思考所謂的total life cycle,就是商品或服務的全生命周期。全生命周期從新的創意提出,到產品的使用,和後續回收處理等工作,都要一併的考量。事實上很多服務創新、服務的加值,就在這些地方會打動消費者。

我先舉一個例子,今天有一個商品,從製造的角度和設計的角度,我們會儘量了解消費者的需要,然後按照我們對消費者的了解,推出具有這些功能的商品。沒有錯,但這套思維只走了一半的流程,因為,當東西賣出去了,我們可能認為,我的責任就沒有了,因為客戶跟我們之間只是買賣的關係。但是所謂新的服務策略,應該是站在客戶的立場再去思考。例如這商品後續怎麼回收?這個商品會不會影響到其他的層面?甚至這個商品,是不是還有可能創造新的價值出來?所以total life cycle的概念,我覺得是可以去考慮的。

另外一個台灣可發展的,就是創造一個具機敏性的生態系統。因為服務的價值創新,基本上靠一家或者少數幾家很難做到,一定要有一個商業生態系統。我們過去做的是供應鏈,是從供應端觀點提供一個體系而已。現在必須是全面供需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有生老病死的變化,有外部環境面和內部結構面的影響和限制,有不同跨平台布局。當生態系統建立並運轉時,才有辦法讓服務更落實。

我舉個例子,就像便利商店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裡,除了便利商店本身的管理外,還結合供應商體系,低溫物流/常溫物流體系。甚至與網路上電商也結合,例如便利商店就跟博客來網路書店合作。在金流方面,跟悠遊卡公司結合,甚至可結合第三方小額支付系統。整體來說,建立一個完整的商業生態體系,應從「以人為本」去思考,帶給顧客方便性,豐富性、體驗性、滿意度、黏著度等,就是一個好的生態系統。這樣的生態系統具有下列特色,第一是可持續性,第二是不容易複製,進入障礙高,競爭對手不容易趕上,我覺得這是台灣服務業可以去嘗試的。 彭:事實上在製造業,因為工業4.0的引進也有這個想法。有些設備,是在還沒有發生問題的時候,透過感測器就已經在警告用戶,你的某個元件可能會出問題,你的模具可能出問題,可以事先維修或做適當的防範。也就是從頭到尾、無時無刻都注意到消費者、使用者,照顧他們的便利性與安全性。

今天非常高興能夠邀請到台大管理學院的陳鴻基教授,來這裡討論服務業與製造業的結合,以及服務的創新和台灣因應國際潮流的趨勢,分享我們服務業發展的策略,特別是贏的策略。今天我們節目就討論到這裡,下個禮拜我們要邀請新竹巨城購物中心Big City的董事長李靜芳來談零售產業。《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