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元年,1723年在今天的新竹市區設立淡水廳治。 2023的今年是設治300周年、也是 1733年竹子城建城290周年。
北門鄭家鄭用錫1823年參加道光皇帝主持的殿試中進士,史稱「開台進士」,開啓台灣知識份子的希望,今年也是鄭用錫中進士200周年。
IC之音《愛上新竹》節目,呼應今年新竹城兩個百年一遇的城市發展里程碑,特別製作「設治300年,文治200年系列專題的竹塹故事」,讓我們穿越1723年、1823年及2023年,共同相遇在23年的今昔竹塹城。
我們邀請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長謝小芩教授、淡水廳重要文物捐贈者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研究竹塹城歷史現場的清大張繼瑩教授,以及前新竹市長、新竹文史專家、識竹書屋主人蔡仁堅等專家學者。從歷史、地理、文治、武功等探索從竹塹到新竹,300年來的城市里程碑,歡迎大家一起聆聽、一起愛上新竹。
1723年設立淡水廳後1733年興建竹子城的水墨創作圖。
1829年落成的淡水廳石磚城,城有四門,東門迎曦、南門歌薰、西門挹爽、北門拱辰。外有護城河圍繞防禦系統,周長約2.8公里。
這張圖片很珍貴,它用簡筆繪出淡水廳及周邊的地形簡圖。
三個城牆套圖的圖表,竹城(1733)、磚城(1829)和土城(1840)。
新竹市東西南北大路包圍的一平方公里的舊城區(鐵路以東)。
城牆內的林占梅主人於1849年興建的潛園的大門,可惜2012年被土地持有人拆除,興建收費停車場。
清朝北部最高學府:明志書院,文風冠於全臺,號稱「北臺首學」。1761年(清乾隆26年),由來自福建汀州的貢生胡焯猷,捐設土地設於興直堡新莊的「山腳」,今之新北市泰山區。隨著1781年淡水廳廳治在竹塹,官紳們將明志書院遷建於竹塹,故分兩時期為「泰山明志書院」與「竹塹明志書院」(新竹明志書院)。
建於1851年的外公館,北門鄭家開台進士鄭用錫興建的北郭園,日軍佔領新竹城時很欣賞北郭園的布局及規劃。這張圖的位置就在北大教堂對面的婚禮店附近。
淡水廳城外的四座牌坊其中的兩座,照片珍貴的是目前唯一看到兩座牌坊都入鏡!
全臺唯一有「都城隍」的城隍廟。耆老説: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新竹都城隍廟為新竹三大廟之一,清朝時期曾一度為全臺灣唯一的省級城隍廟,日治時期的改建,留下許多當時名匠的作品, 石雕、木雕、龍柱、石獅、門神、門匾、對聯與藻井均講究而有藝術價值,其中三川殿前的青斗石石獅,甚至成為臺灣郵政史上首次出現石獅郵票的主角。
北門城外的外媽祖和水仙宮,全名是金長和媽祖水仙宮,是北門很重要的郊商捐建的寺廟。
長和宮內的匾額:海邦赫濯。即期望媽祖能保護水郊商(貿易商)的商業交易平安。
[后來其蘇]語出《尚書.仲虺之誥》曰:『徯我后,后來其蘇。』本意是等候等著明君商湯,湯王一來我們就可以休養生息。延伸為有媽祖婆來庇祐,人們就可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隨選即播
Apple podcast
Google podcast
Spot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