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又稱小金門,位於金門本島西南西方,可說是離島的離島。其海岸線長20多公里,有多樣的海岸地形與景觀,又因為以往軍事管制的關係,少了人為介入,讓潮間帶生意盎然。

烈嶼退休老師洪清漳,自發地投入小金門的潮間帶觀察20多年,調查到超過1,500種物種,裡面不只有許多未知種,甚至命名了全球新物種「金門鐘螺」。他成立部落格「烈嶼觀察筆記」,和臉書「金門潮間帶」社團,不時刊登調查成果。

發現於金門淺海的新鐘螺物種「金門鐘螺」(Calliostoma hungi S.-I Huang & I-F. Fu, 2019),外殼堅固且呈金字塔形,最高可達8毫米,由洪清漳老師以發現地命名。(照片提供:洪清漳老師)

採訪這天,下午退潮時分,我們著金門縣潮間帶學會理事長洪清漳,一同來到烈嶼的上林海灘「尋寶」。走在這片島上過往最富饒的海灘,發現了許多燒酒海蜷、黑瘤海蜷、環文蛤、尖峰蛤、歪廉蛤、蛋糕簾蛤、魁蛤、牡蠣等各種螺貝類,也觀察到了金門最有名的動物「鱟」。

民國38年起國共對峙 ,上林海灘一帶成為嚴密軍事管制區,國軍於海灘上設置許多的軌條砦,海灘北側、東側有一大片石蚵田。

鱟,型態長得像帶著阿兵哥鋼盔的蟹,分類學上屬於節肢動物。鱟的祖先約在4億年前出現在地球,比人類的歷史還古老,但這幾十年來,鱟的數量愈來愈少,原因便是環境開發破壞與人為獵捕。

你有看到鱟嗎?稚鱟成長於潮間帶,主要居住於沿岸海域之底砂中,移動時經常留下川字型的爬行痕跡。

洪清漳老師一步一腳印,為小金門潮間帶的生態立傳,為的就是趕在海岸變遷之前,將各種美好的生物記錄下來。除了堤防、消波塊、排水管、蚵路、港口與橋梁等人工建物破壞原貌、影響海流與漂沙堆積之外,小金門的海岸線還有互花米草入侵、海漂塑膠垃圾、中國盜採海砂等危機。

現在就讓我們跟著洪清漳老師,在烈嶼的上林海灘一起觀察潮間帶高潮區的生物,也聽他分享進行調查的初心、過程中的發現與感動。

在上林海灘尋寶,發現尖峰蛤、歪廉蛤、環文蛤、牡蠣等貝類。

洪清漳老師在金門潮間帶觀察到國內無紀錄的海蛞蝓物種Phidiana militaris,暫無中文名。(照片提供:洪清漳老師)

洪清漳老師整理潮間帶的調查發現,出版《 烈嶼潮間帶生物資源》、《 金門海蛞蝓》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