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觀察樹林下,看,那就是梅花鹿!

社頂部落是墾丁國家公園第一個發展生態旅遊的社區,目前總共推出四條生態遊程,今天帶您參加的就是當中最有名的「日間梅花鹿尋蹤」行程。為我們進行導覽解說的趙銘崑解說員,今年已經71歲,在社頂部落推動生態旅遊的一開始就參與計畫。

趙銘崑解說員指出,台灣的野生梅花鹿族群是在1969年完全消失,只剩下台北市立動物園和一些民間養鹿場,還保留有養殖的梅花鹿。1984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引入台北市立動物園的梅花鹿,開啟梅花鹿復育計畫。

這起事件可以說是台灣生態保育史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保育行動。30幾年過去了,墾丁的梅花鹿已經成功建立起野外族群,數量約有1500至2000隻。

跟著趙銘崑解說員的腳步,我們從社頂公園的入口,沿著賞蝶步道,穿過高位珊瑚礁的森林,在過了一處湧泉後,轉往秘境小路,往社頂梅花鹿復育區前進。行程後半段都是在沒有步道的林間穿梭,因此要有解說員帶領才能進入。

趙銘崑解說員表示,鹿的警覺性很高,因此白天要在野外看到梅花鹿並不容易。母鹿在剛生產後,對環境的警覺性更強,容易因為人為干預而棄養幼鹿。在繁殖期外,通常會是母鹿帶著小鹿一起行動,公鹿只會在繁殖其加入鹿群。

沒辦法實地觀察到在野外活動的梅花鹿,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看到梅花鹿所留下的痕跡——腳印、食痕、排遺、磨痕、耙痕等。趙銘崑解說員說,在社頂公園的範圍裡也會有野豬出現,但野豬與梅花鹿的腳印完全不同。野豬有四蹄,後面兩蹄很少留下清楚的腳印,前面兩蹄呈現的是彎月形,且張開的幅度較寬。梅花鹿只有兩蹄,兩蹄的形狀較為細長,前端較尖。我們可以從梅花鹿腳印的大小,以及前腳與後腳腳印的距離,估算出這隻鹿的體型。

除了腳印之外,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有些樹木底層的樹葉有被梅花鹿啃食的痕跡。包括枯里珍、青苧麻、白榕、澀葉榕、稜果榕、咬人狗、血桐、江某、山黃麻等樹種都是梅花鹿喜歡的食物。

然而,梅花鹿的族群量回升後,又帶來新的問題,像是梅花鹿在食源缺乏的情況下,會直接啃食樹皮。趙銘崑解說員就指著墾丁高位珊瑚礁森林裡的一株皮孫木,樹皮已被梅花鹿大面積啃食,若啃食至無法輸送養分,樹木便會衰弱死亡。根據林業試驗所的長期監測,有的區域小樹超過半數被梅花鹿啃食死亡。

再者,雄鹿長出鹿茸的時候會磨蹭樹皮,繁殖期也會摩擦樹幹,以留下氣味宣示領域。這些行為也會造成樹幹磨損或環狀剝皮,讓樹木生長不好,甚至死亡。

除了對森林生態系的影響,梅花鹿的生活圈也與人類重疊,也有發生鹿群誤闖人類果園、菜園,食用農作物影響農民生計的事件。另外,也有梅花鹿奔跑穿越馬路,與汽機車擦撞的「路殺」事故。人鹿如何和諧共存,成為等待解決的課題,這也是梅花鹿復育30多年之後,帶我們的一堂課。

我們跟著趙銘崑解說員一邊走,一邊聽他說起梅花鹿復育的故事,最後抵達了梅花鹿復育工作站。工作站範圍屬於管制區,未經申請無法進入,但在一旁的圍籬裡,我們終於看到有幾隻梅花鹿正在樹蔭下休息。我們放低音量,躲在一旁的陰暗處觀察梅花鹿悠閒的模樣。

在這次的旅途當中,趙銘崑解說員除了說起梅花鹿的復育故事之外,也介紹了黃裳鳳蝶的保育、野豬的習性、高位珊瑚礁的生態、鵝鑾鼻燈塔的歷史。這些豐富的內容,就等待大家親自參加社頂的生態遊程,再來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