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19:00
科技領航家
主持人: 袁常捷
2021/08/18
00:23:30
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總幹事櫓祝:「現在大家生活當中很常使用塑膠產品,但塑膠產品的永續性並沒有竹製產品那麼好,所以未來如果您有看到竹子做的生活用品、飾品,尤其是台灣國產竹子的產品,請大家考慮選購!」
桂竹是臺灣原生種植物,生長在臺灣平地到海拔1,500公尺的山區,是原住民重要的經濟植物之一,無論是興建房舍,或是製造獵具,在食衣住行育樂各層面,桂竹都能派上用場。統計全臺桂竹林,有85%來自原住民保留地,其中以桃園市復興區與新竹縣尖石鄉和五峰鄉山區的桂竹,品質優良、採伐量合計9成,為最大的桂竹產地。
竹篩、竹籃、竹桶、竹盒、竹簾、竹凳、竹椅、竹床……這些以往生活中常見的竹製品,現在已被大量、便宜的塑膠產品取代。你現在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竹製品呢?
臺灣竹林資源豐富,根據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統計資料,全臺森林有219萬公頃,竹子佔了11%,大概25萬7千公頃左右,常見的主要竹種包括桂竹、孟宗竹、麻竹、綠竹、長枝竹、刺竹等。除了綠竹主要用途為採筍之外,各竹種可以依照材質特性,進行不同的運用,例如孟宗竹竹肉厚、直徑粗,可供竹雕、積層竹材、編製、建築;桂竹材質堅韌彈性佳,可製作包管家具、編製使用。
統計全臺桂竹林,有85%來自原住民保留地,其中桃園市復興區是最大的桂竹產地,分布有六千多公頃的竹林,至今仍大量產出竹材,北橫公路及沿途的產業道路,便是竹材運輸的交通命脈。早期部落尚未引進鏈鋸機,普遍使用柴鐮刀砍伐竹材,當地因此流傳著「竹鐮幫」的稱號。
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總幹事櫓祝(李依婷)指出,竹子與一般林木最大不同處是其生育期短、生長快速,不論是哪一種竹子,大多在發筍後1-3個月內完成生長,速度之快非一般木本植物能比,之後其高度與稈徑就不會再變化。
學者曾研究孟宗竹、桂竹的碳吸存能力,一根五年生的桂竹,可固定6.2公斤二氧化碳,每年每公頃固定22.32噸二氧化碳(以每公頃栽培1萬8千根計算),一根五年生的孟宗竹可固定29.6公斤二氧化碳,每年每公頃固定47.36噸二氧化碳(以每公頃栽培8千根計算),相較一般林木每年每公頃二氧化碳吸附能力是7.45到14.9公噸,竹子固碳能力比木材還強,是很好的永續材料。
此外,竹子4年就可以成材利用,因此有「存三去四不留七」的俗語,意思是不到三年的竹材要留下來,四年生的竹子要伐除利用,挪出空間讓新生竹成長;第七年竹材老死,不能再留,否則不僅新竹難以生長,更會導致竹林根系老化,水土保持能力也會降低。櫓祝強調,桂竹林必須進行適當的疏伐撫育,才能保持林地的高生產力。
在經歷了1970、80年代黃金時期之後,臺灣竹產業遭遇中國低價的竹製品大量進口,及塑膠用品普及之衝擊,高成本的竹製品乏人問津,工廠逐漸外移中國大陸、東南亞。進入到21世紀的臺灣竹產業還能勉力維持,但2016年7月「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及造林回饋條例」上路,讓竹產業遭受沉重一擊。
這個條例規定,過去受政府政策規範的原住民保留地、禁伐區域,或者是林業用地,可以申請補償金,如果樹木的年齡超過六年的話,每公頃補償金為三萬元。櫓祝表示,因為禁伐補償條例的實施,地主幾乎都選擇領補償金,不願意伐竹,結果造成了竹原料短缺、竹林也老化荒廢。在生產端,竹農等不到工作紛紛離開,而在加工端,也因為沒有穩定、沒有優質的貨源,所以部分工廠就乾脆歇業。
後來2019年,禁伐補償條例進行修正,將申請補償金的規定由六年禁伐改為樹林覆蓋率必須達到75%,希望能夠為竹產業解套。櫓祝表示,條例修正後,卻又遇上了COVID-19疫情,造成竹製品需求銳減,整體產業正再等待復甦的機會。
為禁伐補償條例的衝擊,桂竹協會在2017年10月成立了,希望透過協會提出竹農的訴求,並導入資源,申請計畫進行推廣,例如推出一日或兩日的體驗行程,讓民眾可以到產地進行一趟深刻的小旅行;協會也以泰雅族傳統的竹管耳飾作為發想,開發出新的耳飾品牌「Qengay na bamboo」,用竹子搭配其他的材料做出帶有民族風味的耳環;此外也跟大專院校系所進行產學合作、交流,跨領域、跨單位結合復興桂竹產業。
本集節目讓我們跟著桂竹協會總幹事櫓祝與理事長林志仁(阿山),來認識竹子的特性、桂竹產業的現況,以及桂竹協會為了復興竹產業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