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常去哪裡買蔬菜水果呢?

傳統市場吸引了許多長輩、婆婆媽媽族群,供給者可能有自產自銷的小農,也有批貨販售的菜販,因此傳統市場菜價容易隨著批發市場的行情波動。許多上班族則習慣去超市量販店,一次採買一整個禮拜的食材,其供給者大多為農民團體,以契作方式由超市量販店認購固定數量的蔬果,但因軟硬體設備成本高,所以蔬果價格可能比傳統市場高。

不管是傳統市場還是超市量販店,生產端與消費端大多無法直接對話,極為可惜。相較之下,直接銷售可以彌補這樣的缺點,因此台灣這幾年也發展出「農民市集」與「農民直銷站」。

台北花博農民市集週末假期於台北花博公園舉辦,規劃上百個展售攤位,推出由農會輔導具安全保證之國內農民自產新鮮蔬果、農產加工品。(照片來源:台北花博農民市集臉書粉絲團)

此為農委會農糧署自2013年所推行之政策,輔導各級行政機關與農業團體設置假日戶外型之農民市集,與常態室內型之農民直銷站。截至目前共成立21間農會直銷站、13處農民市集;至於民間自行籌辦的農民市集則有50餘處,整體數量並不算多,而且只在假日營業之農民市集佔了大部分。

農糧署北區分署與新北市政府共同輔導淡水區農會於超市內設置農民直銷站,農產品由農民自行生產、訂價、上架販售,讓農友能瞭解市場需求,減少中間層剝削,創造更合理的利潤。(照片提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北區分署)

對消費者而言,農民市集或農民直銷站可以落實「地產地銷」,讓我們購買、享用當地當季最新鮮「著時」的農產品,還可以減少蔬果運送過程的碳足跡,是對環境更為友善的購物方式。在購買的過程,也可以從店家了解到農產品的栽種過程,不僅消費更安心,整體購買過程也可以是一趟食農教育之旅。

飯能農產物直賣所位於埼玉縣飯能市,由JAいるま野農業協同組合經營。(照片來源:Suikotei, CC BY-SA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借鏡日本之經驗,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林恒生指出,日本提倡農業六級產業化,強調地產地消,農民直接將農產透過「直賣所」(直売所)等新的流通體系,建構在地多元銷售網絡,活化地區經濟。

市場配送與地產地銷之差異,直賣所之農產販售價格約為零售店、超市之八成,農民支付出售貨價15%之手續費,作為直賣所營運費用。(照片來源:本節目參考山本雅之〈 農産物流通の現状と課題〉自行繪製)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令和元年(2019)日本全國農產品直賣所的店舖數為23,650間,數量比超市更多,總營業額為1兆534億日圓。直賣所大多由JA日本農業協同組合、生產者之組織團體,或第三方NGO經營,消費者可以在這裡買到近鄰農家當日鮮採的蔬菜、親手製作的農產加工品,而且每樣產品多半清楚標示著生產者的姓名和栽種方法。

沖繩的道之驛「嘉手納」不僅在週末有農民市集,還可以眺望東北亞最大規模的空軍基地。(照片來源:Ray_go,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六級產業政策持續推動下,直賣所的據點也不斷擴展,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結合公路休息站的「道之驛」(道の駅)。一般由道路管理者設置道之驛的停車場、廁所等休息設施,至於賣場、場館則是由鄉鎮公所或公部門團體來設置,並委託第三部門營運,委託JA農協經營者家數最多。道之驛除了可以讓司機讓乘客上廁所、吃點東西,裡面還可以買到當地的新鮮農產品、水產品與特色伴手禮,另外也提供行程諮詢服務,甚至推出特色體驗與DIY活動。

位於兵庫縣的道之驛「神鍋高原」,內部販售新鮮的高原蔬菜。(照片來源:hashi photo, CC BY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仿效日本的道之驛,台灣也於近年推出「道農市集」,然而其推行仍有相關法規設立、生產者品管、規模經濟等關卡需要克服。林恆生亦建議縣市政府或鄉鎮市公所,可以利用原有的場域開發為農民直銷站,先期由政府補助租金與管理費用,雇用專員進行販售,等到經營模式成熟之後,再回歸由生產者分攤管理費用,並擴大招收小農。

南仁湖企業經常利用旗下經營的國道服務區舉辦市集,因經營有成,2015年起獲農糧署補助,以「道農市集」打響名號。(照片來源:道農市集。道の駅臉書粉絲團)

本集節目由農科院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林恒生帶您瞭解農產直銷的魅力,並從日本的發展經驗借鏡,看台灣的農產直銷政策應如何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