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價格偏低,看似讓大家佔了便宜,其實對台灣長期競爭力不利!為什麼?
企業節能主要並不是靠高科技,而是靠心態改變,真的嗎?企業實際經驗如何?
我們為發展再生能源設定的目標,已經夠了嗎?歐盟與瑞典的經驗,給我們哪些啟發?

面對日益嚴峻的能源與環境情勢,請聽彭宗平教授,如何整合本季所有專家來賓的意見,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最後更提出六項重要的觀察與建議,期待讓台灣的明天,邁向能源充足、排碳降低、對環境友善的目標。

 

引言: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個節目所探討的議題,是影響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的重要議題。今年的一月到三月,我們討論的是教育與人才培育,四月到六月我們討論少子化的議題,七月到九月,我們聚焦在能源與環境,之所以要討論能源與環境,是因為我們永續的發展,主要靠能源,包括產業、經濟的發展、生活品質的提高,都需要能源。但是我們有98%的能源,特別是所謂的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煤跟天然氣,都要靠進口。而且能源使用之後,會產生環境的污染,特別是溫室氣體的排放,例如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會連帶的造成氣候變遷、暖化,影響到生態環境。所以台灣未來的永續發展,一定要考慮「能源與環境」這個重要的議題。在這個節目我們總共邀請了六位貴賓,來跟我們探討能源跟環境。

 

1. 台灣能源政策的形成與困境:萬其超

首先我們邀請的是前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的執行秘書,也是前清華大學工學院的院長萬其超教授,他來這裏跟大家討論我們的能源政策的形成。他首先對各種能源的名詞,做了深入淺出的說明,包括再生能源、潔凈能源、綠色能源、替代能源、基載能源以及能源的新利用等,如果您對這些名詞的定義好奇,可以參考萬其超教授那一集的全文整理。

談到台灣的能源政策的形成,最主要的單位是經濟部底下的能源局,它負責政策的規劃執行跟協調。另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單位是環保署,因為能源的利用,一定會造成環境的問題,所以經由跟環保署的聯繫,形成政策之後,必須透過經濟部再跟科技部、交通部、財政部等單位做橫向的協調,最後透過立法來訂定我們的能源政策。

但是台灣能源政策的實施,充滿了不確定性,別人做得通的,我們常常做不通,執行有困難,所以我們的替代能源常常要邊看、邊做、邊改,主因是我們受到很多政治的干擾,受到民粹的影響。這可能是台灣的宿命,或者是我們的無奈,萬教授也表達了這個想法。但是他倒是說明了,在台灣,「節能」是比較沒有爭議的,可行性比較高,這是我們可以特別注意的。

萬教授也在因緣際會下,在1970到80年代,參與了在清華大學所推動的發展電動車的計畫。當時由清華大學設計,唐榮公司成立一個電動車廠,也特別為了這個計畫,政府成立一個厚德電池公司,由萬教授來幫忙,以及東元負責馬達。當時經費有限,但在國科會跟交通部的支持下,他們還是生產了兩百輛的電動車,供給郵局跟電信局使用。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靠大家的努力跟旺盛的企圖心,在當時締造了一段輝煌的歷史。現在台灣的經濟與科技,比以前發達了很多,也許這樣的一個經驗,可以供台灣在未來發展能源,作為一個參考的指標。

 

2.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李世光

我們接著邀請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執行長李世光教授,來這裏跟大家說明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執行情形。這一期的計畫主要聚焦在六大主軸,包括替代能源的開發;節約能源;智慧電網的建立;黑潮跟離岸風電的發展;天然氣水合物跟地熱的發展;以及淨煤跟減碳,由六大主軸來撐起這個國家型的科技計畫。目標是在五到十年之後,我們的能源使用效率可以提升5%到10%,或者排碳能夠減少5%到10%。這裏頭就涉及到所謂的能源密集度,也就是我們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跟二氧化碳排放之間的關係。各位可能不清楚,在過去二十年的台灣,我們的GDP不斷成長,但是每成長1%的GDP,相對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提高了1%,所以我們的產業是相當耗能的。透過這個國家型計畫,希望未來能夠逐年的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第二期的能源國家型計畫,特別強調產學合作,也就是提升產業的價值,並且利用減碳跟產業價值來評估成效。李教授特別語重心長地說,能源科技跟能源的使用,它是一種選擇,必須民眾、產業、跟政府三方面攜手來建構。但是我們也有一個感嘆,就是政府在2030年的再生能源目標,只占我們總需求量的10%,顯然是還有更大的努力空間。但是李教授也呼應了萬教授的看法,也就是節能可能是最有效的一個發展方向,所以這個國家型計畫,有三分之一的經費是用在節能方面。

 

3. 台灣化石能源利用的分析:黃宗煌

我們第三位邀請的貴賓,是台灣綜合研究院的副院長黃宗煌教授,來這裏跟大家說明化石能源的政策。我們知道台灣98%的化石能源倚賴進口,化石能源包括了煤、石油跟天然氣,而再生能源是風力發電、太陽光電等等。黃宗煌教授也說明了整個地球的化石能源蘊藏量,石油大概還有五十年、天然氣六十年、煤還有差不多兩百年。

我們進口的煤,主要來自於澳洲跟大陸:石油來自於中東跟非洲:天然氣主要來自印尼。我們的發電主要靠煤跟天然氣,這個火力發電占了我們總發電量的70%,但是價格就比較高,特別是天然氣,雖然天然氣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對比較低,但也比較貴,價格大概是煤的兩到三倍。此外,我們大量進口化石能源,對能源的安全來講,是有相當大的風險,因為能源的來源跟價格操控在別人手上,我們的成本隨時在浮動。當然使用化石能源也會造成污染,所以大量的使用化石能源讓我們愛恨交加。

可是在再生能源這個部分,台灣因為受限於許多的因素,我們再生能源的開發,跟我們設定的目標還是偏低。當然再生能源的利用價格偏高,太陽光電現在每度平均大概是6到7元,化石能源產生的電,也就是火力發電,大概每度是2到3元。所以整體來說,再生能源的開發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必須承受比較高的價格。

政府多年來在化石能源這方面的政策目標,是相當清楚的,包括怎麼樣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減低碳的排放量,以調適溫室的效應。過去幾年來,政府陸續通過許多能源政策跟法規,包括能源管理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在2012年也通過了能源發展綱領,還有許許多多的能源開發政策。但是黃教授也有感而發,他認為政府在推動能源政策上面,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決心,還有強大的執行力,特別必須要由下而上,才有可能把能源政策訂好,讓大家長治久安。

 

4. 台灣的替代能源發展目標太低!歐盟與瑞典的啟發:趙光安

我們還特別邀請了旅居瑞典的趙光安院士,來這裏跟我們分享從外界怎麼看台灣。趙院士長期關心台灣的能源發展,他對台灣制定能源的政策,觀察到有三個問題:第一個是政治的干擾,特別是像核能的使用。第二個是行政的組織,因為前面說到我們的能源政策的協調、規劃,主要是靠能源局,但是能源局在政府的編制上,是一個三級單位,它的協調有相當的困難。第三個是思維的方式,他觀察到我們剛才提到的能源國家型計畫,好像很多的成果是用研究計畫或者發表論文來衡量,但是能源開發是工程技術與施工能力的整合,不應該是由學術考量,重要的是技術的發展。

趙院士也發現我們的替代能源目標訂得太低,目前我們的生質能大概只有1%,其他各種的替代能源都低於1%,這對台灣來講是非常重大的一個缺失。趙院士跟台電也有相當的互動。他發現台電本來是一個事業機關,但是它並不是真正的事業機關,因為它不能自己訂電價,它有核電的困擾。台灣新的火力發電廠在2025年才完工,如果我們把核電關掉的話,2019年就會出現缺電的問題,這個我們要特別提醒。

他對台灣電力政策的發展有一些看法,他特別建議需要採用「區域平衡」的方式,不僅僅只是「南電北送」,而且應該要採取獨立電價,各區電價不同,因此可以導引工業的發展,讓不同的工業在不同的區域發展。

趙院士也特別分享他觀察歐盟跟瑞典發展能源的一些經驗。歐盟首先是透過整體的規劃、跨國的合作,發展對歐盟整體有幫助的技術,譬如他們的碳捕捉跟儲存技術,也就是所謂的CCS就做得很好;他們的節能建築也發展得很好。另外在能源的發展上面,歐盟特別強調,各國要發展特色,互相輸送。譬如風能就由英國跟丹麥主要來發展,蘇格蘭跟挪威發展海洋能,德國、西班牙跟義大利特別注重太陽能,瑞典、芬蘭分別在推展生質能,冰島發展地熱,而法國在核能上面有很豐富的經驗。

趙院士特別深入分享瑞典的經驗,他們對於替代能源的發展,有非常明確的優先順序,譬如以生質能為第一優先,其次是風能跟太陽能。瑞典在2010年再生能源已經占總能源需求的48%,生質能佔了大部分,可以滿足總需求的35%,而風力發電也已經占了30億度。估計到2030年,他們的替代能源會占70%,其中風電就有300億度了,而且他們的陸上交通將完全不需要使用化石能源。到時候他們就可能不再需要核能,但是不需要核能的原因,在於他們的再生能源可以取代大部分的能源,這是一個先決的條件。趙院士特別提到,瑞典之所以能夠有這麼大的發展,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決心。他們大家居安思危,有強烈的企圖心跟明確的目標,而且完全靠立法來執行,才能創造這樣的成果。

 

5. 氣候暖化、極端降雨的現象與對應方案:劉紹臣

我們也邀請了中央研究院的劉紹臣院士,跟大家討論氣侯變遷、地球暖化,以及極端降雨的問題。經過觀察,在20世紀的一百年間,整個地球的溫度升高了0.6度,海平面升高了15公分,北極的海冰也逐漸融化。但是地球的升溫,它並不是持續上升的一個過程,這跟大家的看法,好像不太一樣。根據觀察統計的結果,1910年到1950年,以及1980年到2000年,溫度確實持續升高,但是其他的兩個時期卻是平的。

雖然暖化的現象跟我們的認知有點不同,但是暖化主要的原因,倒是大家都一致認為,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相當的關係。預測到公元2100年,可能整個地球的溫度,還會再增加1度;如果我們不好好控制二氧化碳的話,甚至可能增加4度。隨著溫度變化的不同,海平面可能會升高30公分到100公分。

劉院士也特別提到,最近台北市溫度持續飆高,並不是台灣的溫度有大幅的上升,而是主要來自於都市的熱島效應。至於台灣的極端降雨,過去幾十年來,台灣平均每年的降雨量都維持在2500毫米,但是前10%的極端降雨機率,卻增加了一倍,因此造成了水災和大量的土石流。而我們的中、小雨也相對的減少,影響了農作物的收成,也影響了水資源的利用。同時,水庫的淤積也讓我們更容易缺水。

談到淤積的問題,好像在可預見的將來,是沒有解答的。但是對淤積來說,山區的土地過度開發,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影響了水土的保持,我們一定要採取有效的辦法來阻止,才能減緩水庫淤積的趨勢。另外劉院士也建議學習前人的智慧,在平地廣設儲水的埤塘,採行類似「海綿城市」的做法,可能有助於水資源的利用。

 

6. 企業如何節能?政府可以如何引導民間投資於節能:鄭崇華

我們也特別邀請了台達電的創辦人鄭崇華董事長,跟大家分享企業的做法。台達多年來是以「環保、節能、愛地球」作為企業的核心理念,台達也是節能減碳的標竿企業,在很多方面都儘量在做節能減碳。在他們的電源供應器方面,它的市占率已經是世界第一,回顧台達在1983年開始開發開關電源,開始的效率只有65%,現在已經達到96%,光是這項產品就替全球客戶省了不少電。另外,它在通訊電源達到97.5%的效率,太陽能電力的轉換器98.5%。所以,以他們的產品而言,從2010年到2014年五年期間,總共省下了148億度的電,相當於減少了79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個數值比許多單一國家的排放量還來的多。

台達也在生產過程注意節能跟減碳。他們以產品的產值,除以工廠的用電,作為一個指標,以2009年做為標準,到2014年剛好也降低了50%,也就是單位產品所需要的用電量減少了50%。

台達也在2006年開始推動綠建築,目前總共有12棟,獲得國際的黃金級甚至鑽石級的肯定。以他們在桃園的自動化研發中心這棟大樓為例,跟同類型的廠房相比,它可以省50%的用電量。不僅如此,台達為高雄的那瑪夏民權國小蓋的教室,省電達到73%,平均每平方米每年只用不到6度的電。台達為成大孫運璿建築研究中心所蓋的綠建築,它的省電甚至也達到了73%。所以鄭先生總結企業的做法,他認為企業一定要建立一個文化,就是省電不是人家來要求你做,而是要跟自己比賽。每一樣東西只要很仔細地主動想辦法,都能做到省50%甚至更多的電。

他也感嘆台灣的水電價格太低,對於鼓勵企業、民眾投資節能是不利的,長遠來看,台灣的競爭力反而會下降。政府應當要向民眾說清楚,電價、水價、油價應該如何訂定才合理。特別政府必須投資於發電設備的更新,所以不合理的低價政策,絕對不能長久。有足夠、合理的說帖,老百姓是會接受的。另外,鄭先生也非常擔心,核電的停止對台灣將來企業的發展會是相當不利的一個因素。

 

7. 總結觀察與建議

從這些訪談的內容,我們要總結一些重要的觀察跟結論。首先,我們的能源政策,確實是推展不易,受到政治跟民粹的干擾。

其次,我們的油電價格偏低,甚至不合理。我們98%的化石能源來自進口,但是我們的民生用電價格卻是世界第三低,工業用電價格世界第四低,靠政府的補貼,絕對無法長遠的維持下去。

第三,世界上的化石能源蘊藏量有限,發展替代能源絕對是必要的方向。但是我們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在2030年,只占總需求量的10%,以目前的步調,甚至連這個目標都達不到。再生能源佔比實在是太低,期待能重訂目標,拉高它的比例。除此之外,短期內要達成減碳,節能可能是最有效的一個做法。

第四,是有關排碳的問題。我們平均每人每年的排碳量11噸,是世界平均值的三倍。即使透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實施,我們2050年每個人只排5.5噸的碳,還是比國際的指標1.6噸高了三倍。所以我們的產業必須轉型,民眾的生活習慣必須改變。我們的強降雨已經影響到台灣整體的發展,水庫的淤積、土地的開發,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必須要有實際的因應措施。

第五、我們也非常感慨,聽了萬教授的分享,在三四十年前條件不足、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都可以大力地發展電動車,現在我們的經濟與科技能力更強、更高,產業型態的調整,應當不是太困難的事情。透過台達電鄭崇華先生的分享,我們不禁要感嘆,為什麼台達能,而我們很多的企業不能?其實企業的節能主要不是靠技術,而是靠心態的改變,在生產的程序裏頭,只要小心注意,每個環節都有省電、節能的空間。

第六、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趙光安院士分享瑞典對再生能源的開發,他們可以在2030年幾乎不使用化石能源。台灣98%的化石能源要靠進口,應該比他們更有決心少用化石能源才對。為什麼瑞典能,而台灣不能?

最後我們要特別呼籲,能源的使用,跟能源科技的發展,是一種選擇,必須靠政府、產業、跟民眾一起來努力。政府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強的決心,強大的執行力以及合理的說帖,透過立法,才能夠長治久安;企業要負起責任,透過轉型來因應未來能源跟環境的需求;而民眾的生活型態也必須配合改變。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從長遠來看能源跟環境的問題。希望台灣的明天是一個節能減碳的社會,而明天的台灣需要靠大家一起來努力。我們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告一個段落,從下個禮拜開始,我們要探討的主題將會聚焦在科技產業。《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