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角度看少子化,青年如何在產業中找到前景,發揮競爭力!

請聽台灣奈米技術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前中華民國產業科技發展協會理事長、台灣區機械工業同業工會理事長、東元電機副董事長黃博治,帶您一同探討年輕人面對社會變遷應有的心態,如何以正面積極取代悲觀。同時也針砭國內政府與企業界在某些做法上的失策或失當,造成社會失序,應予改善。

而在教育方面,為挽救技職教育的崩壞、產業人才的流失,除了教育部應有的努力外,學校、家庭、社會、企業,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請聽黃理事長為您一一道來。

 

1. 鼓勵青年以正面態度,看待產業前景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因應少子化的來臨,工作人口逐年減少,怎麼樣培養更具有競爭力的年輕人,維持國家的永續發展,進而提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實在是未來社會重要的課題。因此我們今天特別邀請到黃博治理事長,也是黃董事長,來節目跟大家探討少子化與國家競爭力這個議題。黃董事長您好。

來賓黃博治理事長(以下簡稱黃):彭校長好,大家好。

彭:黃董事長曾經擔任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的理事長、中華民國產業科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台灣區機械工業同業工會理事長、東元電機副董事長、及東京大學在台校友聯誼會理事長等重要的職務。他目前同時擔任台灣奈米技術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中東歐及獨立國協經貿協會的理事長、國際經濟合作協會副理事長、英士國際投資公司董事長等許多重要的職務;他也長期在台灣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授課,對台灣的產學研各領域都有非常豐富的經驗跟深入的見解。

其實剛才提到這些職務,只是他所有職務的一小部份。事實上黃董事長、黃理事長是產業界的大老,也是學術界的前輩,長期關心國家產學研各領域的發展。黃理事長,現在面臨少子化的挑戰,但是,我們也看到另外一個隱憂,就是這幾年來社會的變遷,我們常常會感覺到現在的年輕人,好像看不到前景,連帶地好像也缺乏鬥志,沒有努力的動機,您怎麼看這件事情?

黃:彭校長提及這個問題,讓我想起30年前,我在學校兼課。在台大的謝師宴上,要畢業的學生提出來,我看你們這些年紀大的,把事業職位都佔了;要去發明什麼東西,也都被你們發明完了。我們這些新畢業的菜鳥,還有什麼可以發展呢?可是今天我們回過頭去看,那些三四十年前畢業的學生,在社會上都成為重要的中堅分子,也是大有發展。

所以真正的事實是,今日比過去好,時代就是這樣子在演變。也許當時看不到未來有什麼樣的發展,但是時間一到,機會就會來。所以隨著時間的進展,如果有知識的累積、科技的進步,這些條件結合起來的話,就會產生新的技術,然後有新行業出現、新的職缺就出現。所以年輕人不必太灰心,重點在於,你有沒有積極的進取心,你願不願意吸收新的知識,你能夠累積自己的經驗嗎?機會永遠在等人,對於未來,我覺得年輕人只要有真正積極向上的心,並不需要太悲觀。

 

2. 勸勉青年謙卑投入,同時針砭社會不公

彭:但是我知道您參與很多社會各界、企業界的事務,還有學校,包括學校的評鑑,看了很多的年輕人。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一想到他要買房子,住不起房子,就覺得再怎麼努力都看不到未來。您好像對這一方面有獨特的看法。

黃:確實啊,年輕人真的很多的怨氣,都從房價高這個事實而產生。當然在討論房價之前,他們求職也不容易,薪資也低。在這種情況下,房價相對就變得更高了。

今天坦白說,觀察大學畢業生的程度,因為我們設立了那麼多大學,所以畢業生就多了,假如看平均水準的話,確實是降低。但我們台灣的教育,今天跟30年前比,原來金字塔精英的學生,水準並沒有降低。但是我們大學生的數量增多了,當然就把全國的平均水準拉低下來。

所以大學畢業生說求職很難,自己也要考慮能否達到人家的需求。因此不要太挑剔,能夠有職業,能夠有可以幫忙的地方,先去做了,然後再選擇。坦白說,今天台灣的失業率,我們如果到歐洲去看看,跟他們比起來,我們實在是好太多了。

彭:對。

黃:當然沒有找到職業的人很辛苦,但是對整個社會,我們從Macro(巨觀)來看,台灣的失業率是比很多很多國家都要好,所以這一點的話我們是希望年輕人不必太挑剔,能夠有機會,就努力去貢獻、去試著做。假如發現工作不適合自己的志趣,當然還是有換的機會。

那麼薪資低這件事情,現在社會非常的關注,我們知道也停滯了這麼多年,實在是不應該。最近的社會上,包括政府,或者法律上好像是要去訂一些規則。企業有盈餘應該適當的給員工、股東、還有公司本身,讓它未來可以發展,這個是應該的。但台灣現在有一種現象,尤其是上市、上櫃公司,它為了維持自己的股價,常常分給股東的會多一點,目前來講是有這樣的趨向。今天我們台灣的外資,占了差不多1/3左右,所以如果說多分給股東的話,當然對我們國內的人,就稍微有一點不公平。

 

3. 政府長年的房價管理失策下,今日對民眾的建議

彭:現在年輕人另外一件很擔心的事情是房價太高,因為以他們的收入呢,要擁有房子,即使租房子都占了薪資很大的一部份,我知道您對房價也有一些看法,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年輕人了解一下。

黃:房價這件事情真的是大家的痛苦,可以說是政府長期以來對房價的一種失策,這樣說也許嚴重一點,但是確實怪事連連。譬如我年輕的時候聽到,房地有現值,可是跟實際交易價格又不同。現值不就是實際交易價格嗎?我實在是聽不懂。但是後來看報紙,才曉得原來是不一樣,而且還可能差兩三倍的都有,真的是怪事。這一類的事情,就讓房價趨高了。

事實上,談到房價,我們東方人一直都是以擁房自重,求自己的安心感,如果大家都想買,也可能讓房價走高。隨著時代改變,尤其現在少子化,擁房自重的想法似乎也可以漸漸地修正。我常常碰到西方人,例如到歐洲去訪問,他們很多人是沒有房子的,就是租屋來生活,隨時可以換。他們對此還很高興,因為希望換到湖邊就湖邊,要到市內就市內,不必被房子綁住,無屋一身輕。所以說「富有不必擁有」,只要不缺乏就是富有,你如果是租屋的話,同樣擁有住房的效果,這是西方人比較會有的想法,或許東方人也應該稍微考慮一下。

 

4. 台灣教育如何回應產業需求

彭:探討少子化與國家競爭力的議題,剛才黃董事長特別勸勉我們的年輕人,雖然現在社會的變遷對年輕人不是太正面,年輕人雖然好像看不到未來的前景,但是,還是應當正面的看待。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進,而且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努力腳踏實地往前,還是有很大的機會。

想再請教黃理事長,國家未來的競爭力主要還是靠這一代的年輕人,可是少子化的趨勢下,生產人口逐漸的降低,這個趨勢繼續延伸的話,將來降低的幅度是相當可怕的。所以,怎麼樣透過各種的教育方式,來提升年輕人的競爭力,不單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跟企業教育都非常重要。您從產業、學術這幾個領域的經驗,如何看待這一件事情?

黃:提起這個問題,就需要談到教育本來的意義。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教育,教育本來的意義就是提高國民的水準,發展自己國家的實力。當然如果行有餘力,有極少數的例外是培養「世界人」,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國家,不過極大多數還是為了自己的國家。但是反觀台灣,我們看看自己這個地方,我們觀察到這60年來的情形,開頭的30年,教師幾乎不懂台灣自己的產業是什麼,只是按照自己的專長去教學生,結果就對台灣沒什麼貢獻。坦白說,像我自己受教育的時候,我的老師一部份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一部份大陸來的,一部份美國回來的,對台灣有什麼產業是不了解的。

第二個30年的時候,大家漸漸地會自問:我一生在教學生,我對台灣有沒有貢獻?所以漸漸地大家會去了解,儘量把自己的教學,放在對台灣有貢獻的方面。所以我們也看到,有一半的教師,已經投入提升台灣工商業的教育,努力在那方面發展了。可見教育的方式,一定要配合自己國家的需要。可是現在台灣的教育制度跟方式,都是承接而來,從來沒有真正去構思、去設計自己的需求。

彭:其實這幾年來的教育改革,已經演變出學用落差,另外就是人力的供需失衡。這是兩個很重要的因素,讓大家覺得教育的改革好像跟社會的需求脫節了,您怎麼看這個事情?

黃:這是一個事實,我知道教育部也在努力當中。上個禮拜我剛好有一個機會,聽到清華大學賀陳弘校長的演講,那是國家品質獎得主組成的一個卓越經營協會舉辦的,剛好我現在是國家品質獎評審小組的召集人,所以就受邀一起去了。他的一句話,我覺得相當地抓住了重點,就是我們的教育方式是美國式的教育制度,可是,versus(相對地),我們的需求是德國式的產業需求。照這樣子的看法,兩者之間就有gap(落差)產生了。美國式的教育制度我們一直承繼過來,沒有什麼多大的改變。可是台灣的中小企業那麼多,卻跟德國有點類似,我們希望把它們培養成像隱形冠軍這樣的企業,人才都需要有一些動腦、動手的技能,因應這樣子的需求,用美國式的教育制度是有一些偏差。

 

5. 技職與綜合大學,應有清晰定位

坦白說,我們的科技大學跟綜合大學,本來應該要有所不同,但是今天來講差不多沒有什麼差異,尤其是工學院,沒有什麼特別不一樣的地方,這是很可惜的。我回想起來,第一所技術學院,在基隆路的台灣技術學院,當年曾經有併入台灣大學的想法,後來沒有成功,我個人覺得很可惜。為什麼?因為如果併進去的話,台灣大學校長就要動腦筋去想,台大工學院跟台大技術學院有什麼不同?

彭:倒是第一次聽到有這種想法,您曾在任何場合呼籲或談過這種事情嗎?

黃:當時因為我在兩邊都有兼課,我們在系內座談會的時候,我是非常贊成把它併進去,讓台大校長去動腦筋。可是後來沒有成功,台灣技術學院現在變台科大了,變成追求成為台大工學院第二,往這條路走了。

彭:這也是讓人們覺得很困惑的一點,本來技職是一個軌道,普通大學是一個軌道,但是台灣現在這兩個軌道,本身的定位都有些模糊掉了。

黃:對,所以其他的技術學院,或者是現在的科技大學,就學「帶頭走的」臺科大的方向走,那個偏差就被炒出來了。還好今天的教育部也在努力,提出了所謂「技職教育再造計畫」,也不錯了。但是真正能夠依照這個計畫做,得到預期成果的學校,佔整體的百分比還是很少。如果說達到50%以上,那麼這個計畫的改造就算成功,但是目前來講,畢竟還是很少。不過方向是對的,至少我們應該去鼓勵。

其中,我尤其對於專科的消失非常失望,尤其五專幾乎快要沒有了,這在我們的教育制度上是大敗筆。整個社會的需求,現在缺乏的就是中堅,也就是技術人才。對於培養技術人才這方面,五專的消失確實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我們很希望再把它恢復起來。現在還有少數學校仍然保持五專,希望能留住,進而把消失掉的恢復起來,讓我們的企業界能夠補充人才,在這個地方我們有非常大的需求。

 

6. 樣樣職業皆珍貴;培養人才,家庭、社會、企業缺一不可

彭:我們大家都很懷念過去的好時光、好日子,但是教育的改革要走回頭路,其實滿難的。看到我們培養那麼多的人力,但又不能發揮;我的觀察是,我們過去教育的發展或者改革,沒有跟人力資源規劃扣合。過去我們本來有一個人力資源規劃的項目,政府一直在運作。但這個機制停擺之後,所教育出來的人力,就沒有辦法跟社會的需求扣合,造成很多人力資源的浪費。

所以除了學校教育之外,還有很多層面的教育,包括社會教育、企業教育,都是讓我們學生將來競爭力繼續提升,很重要的一個媒介。您怎麼看「非學校」的教育?

黃:剛才彭校長提到這幾個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企業教育等,我們簡單提一下。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是我們家長的一個偏差必須要修正,有的學生、有的小孩是喜歡動腦的,有的學生是喜歡動手的;有的小孩子喜歡讀書,有的小孩子是不喜歡用讀的,他要用身體用手用腳去學習;所以每個學生都有他各自不同的需求。可是我們的家長,在家庭裡面,幾乎都是千篇一律地讓孩子一定要進大學,要去戴方帽子。這樣子的教育,可能會造成學生的不適合,對社會也會造成浪費的地方。

社會教育方面,我們要養成「樣樣職業皆珍貴」的一種想法。坦白說,我們大學設立得多,絕對不是壞事,可以提升全民的知識水準、生活水準;白天當技工,晚上穿西裝聽音樂會,這絕對是一個進步的社會,所以我們的社會教育應該去培養這樣子一種心情。

企業界本身更重要了,要花心力訓練自己的員工成才,不要太期待畢業生一進公司就能夠上手。所以我自己在機械公會理事長任內的時候,一有機會就大聲疾呼,企業界不要一直批評學校、教育界,我們自己要盡責任,你要派你的廠長,派你的總工程師到學校去兼課,你要開放讓學生來實習。你如果有題目、有難題,你要跟教授長期合作,不要短期兩個月、一個月,就要人家交答案。透過長期的合作,你要提供獎學金給學生去做。企業界本身要負起這樣的責任,然後,社會上大家就會一起來努力。

彭:好,我們非常高興今天能夠邀請到黃理事長,也是黃董事長來這裏跟我們探討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年輕人怎麼正面看待未來社會的改變,以及我們的學校、社會、企業跟家庭的教育,如何一起來配合,提升我們年輕人的競爭力。我們今天的節目就先進行到這裏告一個段落,下個禮拜同一個時間我們還是要請黃董事長,跟我們繼續探討少子化與國家競爭力的議題,《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見。